老校長很愁,“正面作用有但不明顯,反面作用倒是不少,這一年里沒少出幺蛾子。”
“怎么說?”
“愛學習的吧,確實在同學的幫助下有長進,但有些貪玩的可算逮著機會了,跟脫韁的野馬一樣,甚至有小男女生湊一塊悄悄地談戀愛。”
“這不很正常嗎?當時我就跟你說過。”
“可我也沒想到負面作用會這么明顯啊,總感覺有點得不償失。”
楊磊笑了,“不,做教育不是做買賣,只要有一個學生有進步,那就是值得的,至于那些貪玩的學生,不客氣地說,就算沒有學習小組也一樣會找機會調皮搗蛋,相反,因為學習小組的存在反而會把他們暴露出來,給了老師和家長管束他們的機會,也不是壞事兒,至于那些實在管不了的,呵呵……”
呵呵啥?
肯定是放棄。
也不能說放棄吧,就是不管了。
畢竟是高中,不是小學初中,老師再怎么管也是有限度的。
如果高中階段不能獲得一定的自學和自控能力,進了大學也一樣要廢掉,大學里的老師更不會管你,講課的時候也不會跟你講得多生動多細致,尤其是理科這些專業,老師進課堂直接開講,就講思路、過程和結果,全程絕對不廢話。
聽不懂?
聽不懂你就問。
不問,就這么過去了。
然后要么私底下補課解決問題,要么就這么渾渾噩噩地糊弄過去。
所以說啊,很多人的命運,其實早早就決定了,大概就是三五歲左右吧,孩子的性格、習慣基本上都是在那個時候養成的。
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等階段,只不過是給了這些孩子一些糾正壞習慣的機會,但絕大部分學校的老師都不具備這個能力,甚至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所以大部分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不但沒有糾正掉壞的學習習慣,甚至還沾染上了更壞的。
當然,有的學生在成長的某個階段會覺醒“自我”意識,會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會抓住初高中的尾巴實現逆襲。
但概率不大。
所以楊磊的意思很明確,實在拯救不了的,就別強求了。
可老校長卻嘆了口氣:“說是那么說,但不忍心啊,也沒哪個老師舍得放棄他們,要不,你給支個招?”
楊磊想了想,“招數倒也有,可是怕你接受不了。”
“沒事兒,你說,可行不可行我會衡量的。”
“分級。”
“啊?”
“高一一年一視同仁,從高二開始,每個學期把那些具備主動學習意識的同學篩選出來單獨組成一個小組,剩下的組成一個小組。”
“這還不是變相的放棄?”
“不不不,絕對不是放棄,只是降低對這個小組的要求而已,只要他們不搗蛋,也愿意接受管束,就還有機會,另外還可以在這個小組里選幾個領頭羊,給羚羊頭安排一些任務,培養他們的主動性,有一兩個學期下來,這些領頭羊大概率會培養成為有擔當且愿意主動學習的那一類,然后就能把他們推上去,再選一批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