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原始的粉絲經濟模式早已經成型,只是沒有互聯網時代那么直白明了高效而已。
在古代,就有粉絲經濟效應,洛陽紙貴就是典型。
幾十年前也有,例如說評書的單老爺子就很懂得經營自己的粉絲,在五十年代已經利用自己的名氣做到月入千元,五十年代的月入千元什么概念?
等到九十年代,單老爺子更是把粉絲經濟做到了極致,開的公司只經營評書作品,就能做到年毛利潤上千萬,比當時很多上市企業都賺錢,更把當時國內那些影視明星們碾成了渣渣。
至于近幾年就更不用說了,做房地產的某科王總,未來會做手機的某米雷老板,都極其擅長運營粉絲經濟。
做粉絲經濟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
包裝自己。
把自己包裝成可以吸引大眾關注和喜歡的模樣,獲得為數眾多的擁躉之后,再做什么都有粉絲兜底,就算賺不了大錢也不會虧本,原本老老實實做生意的風險更低。
后來的羅太君也是個典型。
不過羅太君早期人設很不討喜,黑點很多,但錘子創業失敗之后,憑借著直播帶貨還錢的一系列操作,又把人設立起來了,順帶著還洗刷了之前的黑點,更積累了大批的死忠粉,于是第二次創業就很順利。
至于日后直播帶貨行業里的男女王,更不用說,是粉絲經濟的典型代表,值得經濟學家們研究好長時間并且寫好多篇論文。
這些人都能把粉絲經濟做起來,他楊磊不能?
只是做事兒得一步一步來,不能太著急。
太著急,就容易露出破綻,積累的粉絲基礎就不太牢靠,容易崩人設崩口碑。
所以,這都是長期的規劃,現在全都處于布局階段。
而他本人在布局之外只有一項任務,養望。
說白了,就是立人設。
當然,他這種人,立人設不需要像明星或者網紅那樣去演戲,只需要做好他自己,并展示出他自身最優秀的一面就可以,雖然見效慢了點,但足夠扎實,崩人設的風險也極低,畢竟基本上都是本色演出嘛。
好吧,有點夸張。
做生意就是做生意,粉絲經濟模式雖然好用,但也是有弊端的,所以在他的計劃中,粉絲經濟模式可以用,但不能全用,更不能把所有一切都建立在粉絲經濟模式基礎上。
做個方便面生意,他有太多種辦法做成功,粉絲經濟模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所以他決定先把這塊的市場做起來。
正好做方面便生意也不需要更多的配套設施,能把原材料運進來,也能把成品運出去,這就足夠用了,而且沒啥污染,還能制造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利潤還高,簡直是為潞州府量身定做的好項目。
做成之后,必然會成為潞州府上上下下都喜歡的頂級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