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錯嗎?
未必!
深山苦修,與世隔絕,慢慢消亡,不與時俱進,就會被時代拋棄。
少林寺之后,看那多少名山大川,五臺、普陀、峨眉、九華,不全都步了商業化的后塵?
峨眉和九華直接搞上市,據說把普陀給羨慕的直流口水,天天想著ipo……
佛家的圈子,就愛琢磨賺錢這么點愛好,然而少林寺卻被罵的最狠。
究其原因,無非是先出頭的椽子罷了。
大家都不富裕的時候,你的商業化因為一部電影而弄的太好,和尚富得流油,怎么可能被當時的輿論和社會環境所接受?
等罵的多了,自然而然會形成沉默的螺旋效應,導致每個人的印象里提到少林就是各種不好的新聞,從而產生鄙夷和輕蔑的心理暗示。。
其實,應該好好想想,經濟發展的大浪潮下,一座名山,或是一座名寺,養活的不僅僅是寺廟里的和尚,還有圍繞這個景點吃飯的眾多百姓、企業和政府。
這是龐大的產業鏈條。
塑佛像還要金身呢,寺廟搞錢并不是原罪,而是佛家的傳統美德。
讀讀佛經就知道,佛陀們的那些極樂世界無不是金銀成堆,珍寶遍地。
當和尚得吃苦,這真的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還是那句話,要么徹底封了山門,經濟紅利大家都不要;
要么就別遮遮掩掩,扭扭捏捏,賺錢嘛,不丟人。
因為只要開始商業化,資本就會凌駕一切之上,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當然也不會以佛祖的意志為轉移。
換個角度想,佛要普渡眾生,現代社會,光玩嘴皮子不行。
靠一山一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算不算功德?
到了后世,資本的力量越來越強大,賺錢成了普世價值,大家開始逐漸接受這一切,甚至連寺廟公開招聘都能上幾次熱搜,民眾不再因寺廟的世俗化而產生太多非議,其實想想,也不知道是進步還是退步……
不過,說也奇怪,少林寺并不大,卻沒再遇到那個搭訕的青年男子一行人。
離開了少林寺,林白藥等人又驅車去了隔壁市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雄偉壯麗,讓所有站在佛前的人感覺到生命的渺小和偉大。
這里和少林,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境!
從龍門石窟出來已經夕陽西西,他們干脆住下,等找好落腳點,出門去了當地最有名的百年老店吃水席。
在包間里等沒多久,房門突然被推開,之前遇到的那個青年男子帶著跟班們走了進來,瘦高個的手里抱著一整箱五糧液,笑道:“巧了,又遇到了,真是緣分!咱們一起喝點?”
雖然多了點又去了龍門石窟,在黃河沿岸尋覓民族情懷,小日子過得輕松愜意。
返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