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妙啊!太妙了!”趙述秋突然一聲大叫,嚇了其余考官們一跳——他們也看了半天的試卷了呀,莫要說極為出彩的詩詞,就連能夠讓他們咂舌的都極少,這時候一聽趙老夫子這句話,一個個便都看向了他。
“有好文章了?”
“是怎樣的詩詞?”
“趙夫子,讀來聽聽,讓我們也共賞一下!”
都是一群文人,一個個都對這首詩詞升起了好奇之心,袁樹之當然也不例外。
于是,趙述之便站了起來,一手捧著試卷一手捋著長須徐徐誦讀了出來:
“暮云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年明月何處看。”
當他將這首詩吟誦出來的那一刻,袁樹之陡然站了起來,他甚至大步向趙述秋走了過去,下臺子的時候還差點摔了一跟頭。
“給老夫瞧瞧!”
他一把搶過了這張試卷,視線落在了試卷上,心里默誦了三遍,哈哈大笑了起來:“好詩,好詩啊!”
“這是一首中秋送別的詩,暮云收盡溢清寒……妙極!月到中秋分外明,但這位學子卻偏偏沒有從月光入筆,而是從暮云說起!”
“此中極有深意啊!你們想想,明月被云遮掩,當那暮云收凈時候,轉覺清光更多……句中即無明月二字也無如水二字,但一個溢字和清寒二字,卻將月光如水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
“銀漢無聲轉玉盤……簡直是神來之筆!”
“月明星稀銀河淡遠,天宇空闊,此時明月便如白玉盤。無聲二字,似乎倒出了銀河本應有聲,只是太過高遠我們聽不見。這個轉字,諸位,你們仔細的去體會一下這個轉字!”
“在老夫看來,這個轉字他不但賦予了一種神奇的動感,它還再次暗示了明月的圓!非圓何以能轉?”
“此時此夜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中秋明月圓,正值團聚,佳會難得當盡情游樂不忘今宵。但明月暫滿還虧,相聚便有離散。一句何處看,是問人也是問己,抒發的是行蹤萍寄之感!”
“整首詩對仗天成,假借巧妙,實乃老夫這一生所見難得的妙品……當推舉給蘇名揚蘇公,或可入文峰閣!”
袁樹之袁老夫子的這一番解讀,其余考官們紛紛點頭認同,他們雖然不是大儒,但也浸淫文學數十年,對詩詞的辨識肯定是不差的。
袁樹之說這首詩或可入文峰閣……這個評價當然極高,但這些考官們在仔細的回味之后,也無人加以辯駁,因為關于中秋的詩詞太多,但能夠像這首《陽關曲》一般意境高遠四句全好者卻至今未聞。
“這……會是哪個學子所書?”
“袁大人,速速看看他的詞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