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說完全沒效果,還是收到幾個不錯的好苗子。”副主任說著,手里幾個文件夾扔向沈健:“里面應該有你認識的人。”
沈健隨手接過,一個個翻看:“唔……確實有認識的。”
“說說你對他們的了解,讓我們多個參考角度。”副主任說道。
對方的要求,沈健并不意外。
雖然他才剛剛升讀大二。
但之前幫忙做宣傳的時候,副主任就跟他提前打過招呼,所以沈健知道對方很有野心,想要以小班培訓的方式,集中一批好苗子來錘煉,爭取個個都取得理想發展,為自家天海大學武修系打一個翻身仗,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
只靠沈健一人,個人的知名度很難轉化為學科院系的影響力。
但如果連續涌現優質人才,那天海大學武修系自然會令人刮目相看。
為此副主任甚至不惜采用培養研究生的方式來教育本科生,集中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
當然,這些只能私底下進行,不好擺到臺面上。
而這么一個小班,一定程度上也會淡化年級進度。
如果一切如愿成立,沈健肯定就是這個班的班長。
平日里課下,甚至可能還會兼任一些導員的工作。
某種程度上,類似古修時代,同出一個師門下的掌門大師兄。
沈健對此并不排斥。
提挈指點身邊同學或者學弟的事情,他在中學時就經常干,這對他來說是個熟練工種。
“胡威,天資悟性都不錯,就是性子有點急,可能需要您多打磨一下。”沈健首先將一個文件夾遞回給副主任和老院長。
打開的文件夾中,資料文件上有影像,映照出一個身材魁梧的青年。
對方長相有些老成,十八歲的年紀,看上去像二十多歲,目光像狼一樣,帶著幾分狠厲,幾分狡詐。
副主任笑著點頭:“性子急不怕,慢慢雕琢打磨就是了,確實是一塊璞玉,今年咱們院系的新生里,數他最出色。”
“以天賦論,確實如此。”沈健言道。
他對胡威確實有所了解。
當年那次中學生精英挑戰賽的時候,胡威也曾參加,以當時高二年級的身份,作為他們學校的旗幟人物帶隊參賽,還取得了一定成績。
以他當時的修練進度,像沈健、王謹言等人那樣跳級也有希望,不過他還是按部就班上完三年高中。
“其他人呢?”副主任又問道。
沈健翻看其他文件夾,剩下的人,他基本就不認識了。
中學時候的比賽,主力基本都是和沈健一樣的高三學生,中學里,差一個學年,修為境界的差距往往很大,因此帶來的實力差距也小不了。
像沈健這樣的跳級生畢竟是少數。
不過,當沈健打開又一個文件夾看了一眼后,不禁怔了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