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四月底,弘治皇帝偶感風寒,身體不適,招御醫太醫院判劉文泰、御醫高廷前來診治。按照常理,太醫院必須為皇帝診脈,然后才能下藥,然而劉、高二人違背正常的流程,直接向皇帝進藥,結果醫不對癥,導致弘治皇帝煩躁不堪。
幸虧秦睿特意提醒公主朱秀榮,在公主的堅持下,太醫院重新派太醫給弘治皇帝進行了診治,調整了藥方,才讓弘治皇帝化險為夷,劉文泰和高庭因診治不利,被錦衣衛下昭獄,結果劉、高二人在朝中頗有根基,很多親貴、大臣給他們求情,兩人才被免除死罪,發配嶺南,結果發配途中失蹤,活不見人,死不見尸。
經過這次生病折騰,弘治皇帝身體大不如前。應該說弘治皇帝的身體一直不怎么樣,弘治皇帝的生母紀氏,本為蠻族土官的女兒,明憲宗征討蠻族被俘虜后入了宮廷,因為人機警,識文斷字被封為藏書閣的女史,一種比宮女地位略高的女官。
某日,憲宗到藏書閣找書看,就見到了藏書閣的紀氏,兩人就聊了起來,紀氏在藏書閣整日閑暇無事,讀了很多書,不說博古通今,但也不是泛泛之輩。憲宗起了愛才女之心,“幸之,遂有身”,憲宗也是厲害,一擊即中。
萬萬沒想到的是,憲宗最為寵幸的萬貴妃,聽到了紀氏懷孕的消息之后,就派宮女去讓紀氏墜胎。宮女心存仁慈謊報紀氏是肚子里長了個瘤子,不是懷孕,紀氏才躲過一劫。但萬貴妃為了防患于未然,就讓紀氏打發到安樂堂去居住。
安樂堂位于皇城北安門附近,宮內的內官、長隨、內使、太監生病了,就送到這里來醫治,好了就回宮;病故就出北安門,抬至凈樂堂火化。就這么一處地方,你想想能有好嗎?到處都是病菌,吃穿用度都大不如前,弘治皇帝先天就發育不良了。
紀氏就在這里一呆6、7個月,等待十月期滿,生下了弘治皇帝。消息傳到狠毒的萬貴妃耳中后,她又派門監張敏去把弘治皇帝溺死。好在張敏比較忠于明憲宗,暗自將弘治皇帝藏了起來,用米粉、糖之類將弘治皇帝喂養大,被廢的吳皇后也時常將他帶在身邊照顧,直到弘治皇帝6歲,才回到憲宗身邊。
憲宗因此命紀氏移居永壽宮,封為淑妃,結果沒幾個月就暴斃而亡,皇太后周氏就將弘治皇帝放在身邊,親自照顧看管,弘治皇帝才得以保全。
因為弘治皇帝先天不足,二十多歲就開始頭發稀疏了,這就是說明他的腎臟不好。從中醫上講先天不足則心腎不交,因為腎主先天之精,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這次因為吃錯了藥,身體機能急速下降。
而在正式的歷史上,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駕崩,秦睿的提醒,改變了弘治皇帝的命運路線。秦睿之所以提醒公主朱秀榮,是因為他不想讓朱厚照上臺,至少現在還不行,大明軍制改革和藩王海外就藩正在關鍵時刻,如果換上來新皇帝,搞不好就是雞飛蛋打。
一個身體羸弱的弘治皇帝,總比一個胡鬧的正德皇帝好。
“陛下,最后一批海外就藩的藩王已經于十日前出海,他們選擇的目的地是澳洲墨爾本,臣等預計,他們將在40天后登錄墨爾本。”首輔劉健說道,“遼東和蒙古布政使司相關官員上書,請求朝廷安排一批流民,遷徙至兩地,內閣已經簽署命令,從今年受災嚴重的南直隸、湖廣一帶,遷徙30萬受災百姓到兩地,沿途接待工作相關府州縣,已經準備完畢。”
本來要五年計劃提前了一年完成,藩王們被連根拔起,都跑到了海外,留下來的幾個親王、郡王都是老弱病殘,不適合長途遷徙的,自愿將王位傳給了兒子,自己以一個平民百姓的身份留了下來,在宗室度牒上,都被除名了,朝廷不會再承認他們的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