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國富民強,這是大雍帝至登基以來的偉大夢想。但是國富民強的首要條件是什么?自然是沒有戰亂騷擾,還在起步中突然國家發生戰亂,又是什么樣的存在呢?
別說國富民強,沒準就破國江山替換。
所以瓦剌兩國聯盟攻打北羌國不光是外族之間的戰事。殃及池魚的就是不遠處的泱泱文化大國雍朝。
毫不夸張的說,幫還是不幫。對大雍朝都不太有利。因此,大臣們為幫還是不幫分為兩派,各保持意見或者中立。
北羌國派了三次使臣來,大雍和北羌國公主結親不久。于情于理都該幫,若是幫助北羌國對抗失敗的結果呢?
那就是北羌國被滅,大雍重傷。瓦剌并土爾扈特大概率會一鼓作氣在進攻大雍。
不幫得結果呢?
北羌國毫無疑問被滅國,成為瓦剌一部分。然后變成三國進攻大雍~
這是個雙刃結局!
正因為這樣,保守派的四王八公、吏部尚書、翰林院,都不敢妄言,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一副諱莫言深的模樣。
主動派的衛若蘭之父衛荊、忠順王、仇嚴、兵部尚書、則是喧鬧著要戰。
這些保守派在官場摸爬滾打。只顧自己家族享樂,管你滅國不滅國。無非就是換個皇帝,繼續逍遙快樂。
他們這些官員存在的意義,并未是為了給百姓帶來安穩。而是如何更好讓自己富有,家族強盛。
朝堂爭論不下,而李謹同太子和兩個皇子(大皇子景王、二皇子譽王)站在一邊始終沒有插嘴。或許因為他年齡太小這樣的大事根本沒有人詢問他的意見。
見此,老太監戴權低聲提醒大雍帝道:“陛下,該用膳了。皇后娘娘那……”
這樣的事情,皇帝幾天沒合眼,哪有心情吃飯。
其實大雍帝也明白其中利害。無疑出兵能求一線機會,若是不出兵則是一死。只是他沒想到文武百官,只有幾人同意出兵。
他面顯勃怒道:“朕的文武百官,就沒幾個能出主意?”揮退太監,“讓皇后不必等朕。”
做都察院左都御史林如海率先言道:“臣以為,瓦剌兩國攻打北羌國無論成敗對我朝來說都是巨大威脅。讓其兩家獨大起來,沒有北羌國制衡,無疑給本朝養虎為患。
最好就是出兵幫助北羌國,制衡瓦剌兩國。讓其三國在草原勢均力敵,互相牽制。我們中原才能安穩發展。”
兵部尚書冷笑道:“林大人說的輕巧,我大雍朝的軍備,皆耗資巨大。若是出兵,將國庫虛耗,兩國在調轉槍頭攻入。豈不是得不償失,還不如保存實力按兵不動。”
忠順王看向兵部尚書,一點臉色也不給對方。
“不出兵,等他們養肥。到時候就是三國攻打中原,難道到時候把你們家的女兒全部丟出去和親?”
兵部尚書被嗆的不敢反駁,一臉鐵青只笑了兩聲說,“下官只是如實照說罷了。”
幾位大臣和老王爺的表情,大雍皇帝皆看在眼里,不悅道:“朕是想你們給出個可靠主意。看看你們,自個兒先爭執起來。”掃了一眼其他勛貴,四王八公。這些都是保守派既不支持派兵,也不支持按兵不動。
大雍帝皺眉不語。
太子李洛在旁邊拉扯李謹,嘀咕道:“你說,派兵還是不派?你不是去軍營了?孤聽說你搞了一個什么陌刀隊,還用新鮮法子訓練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