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失敗的日本軍方于幾天后又一次集結,18架轟炸機在36架戰斗機的掩護下,向江城發動了新一輪的空襲。
張網以待的紅俄援華隊迅速出動,利用飛機優勢在1500米的高度對付日軍戰斗機,果軍空軍盤旋在2400米的高度,負責掩護,同時擔任攻擊日軍轟炸機的任務。
見勢不妙,日軍只能立即調轉機頭向東撤退,援華航空隊和果軍空軍勇敢追擊,當天共擊落了14架日機,自身只損失了2架。
1938年上半年的江城上空,可以說捷報頻傳,在這段時間里,兩國空軍并肩作戰,先后與日軍展開了數次大空戰,成功地阻止了日軍對江城的空襲,有力支援了正面戰場。
相反的是,地面戰場就沒這么順利了,果軍基層官兵總體上是英勇頑強的,大量殺傷日軍,給予了日軍以重大打擊。
從長谷良介傳回的情報看,日軍華中派遣軍總傷亡應該在55萬人7萬人之間,同時還有10多萬輕傷人員,日本人元氣大傷。一
但由于某位最高決策者及有些高級將領作戰指導上的失誤,導致果軍在消耗敵人的同時過多地消耗了自身,果軍陣亡將25萬余人,加上負傷超過40萬,無力再戰。
值得一提是,為了阻止日本華北方面軍在豫省的進攻,號稱愛民如子的光頭命令49軍275師掘開了花園口的黃河堤壩。
浩浩蕩蕩的洪水席卷而下,徐城、皖北、蘇北40余縣的大片土地頓時淪為澤國,給當地的百姓造成極大的災難。
根據特務處各地情報站的數據初步統計,總計有80余萬人慘遭溺死,千百萬人流離失所,并形成大片黃泛區。
即使掘堤事實上打破了日軍的兩線夾擊江城的作戰計劃,為保衛江城爭取了時間,可隨著戰事的推進,戰局依舊對國府不利。
到了10月的上旬,日軍攻占信陽,斬斷了坪漢鐵路的聯系,使得江城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江城開始全面撤離。
一代船王盧作孚先生受命指揮撤離行動,利用分段運輸方法,先將所需運輸的人、物先集中到宜昌再行轉運。
不久的將來,對方在短短40天內,將150萬傷兵、難民等各類人員,10多萬噸貨物以及機器成功運到了山城。
其中包括鋼鐵廠2家,機械廠230家,電器制造廠41家,化學廠42家,紡織廠115家,飲食廠46家,教育用品廠81家,礦廠8家,其他工業54家。
這些工廠和物資為中華民族抗日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火種,為持續抗戰了經濟支持,同時江城也漸漸變為了一座空城。
當最后一艘撤離渡輪即將離開江城碼頭時,位于坪閱路上的特務處辦事處內一片忙繁忙,大量文職人員在火盆里焚燒文件。
煙霧繚繞中,處長辦公室里卻是另一副景象,十幾個武裝特務在左重的帶領下沖進辦公室,架著憤怒的戴春峰往外走去。
這當然不是左重不裝了,要拿便宜老師開刀,而是日本人的兵鋒離江城只有半天時間,掌握眾多機密的戴春峰必須離開。
“我不走你們放開我,委座沒有離開江城,反資敵大破壞還沒有實施,作為屬下怎能擅離職守,慎終快讓他們放開我。”
怒發沖冠的戴春峰扒著門框拼命掙扎,對著得意弟子喊道,路過的特務們嚇得低下頭,誰也不敢管這師徒倆之間的事情。
老戴口中的反資敵大破壞,指的是為了貫徹長期抗戰的戰略需要,對武昌、漢口、漢陽三地與軍事有關的所有的工廠進行搬遷。
軍韋會要求,那些拒不搬遷者的工業設施,廠礦、物資,一律用爆炸和焚毀的手段,加以徹底的破壞,免資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