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初。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第二天早晨,山城與平日相比有些異樣,各大報社門前貼滿了號外,圍觀的人里三層外三層。
馬路上報童“號外!號外!日本偷襲珍珠港日美大戰爆發”的聲音響徹大街小巷,人們爭相買報并奔走相告。
隨即,國府林老先生發表對日和對德意宣戰文告,同一天英美也先后對日宣戰。
民國等這一天等的太久了,東北、華北、華南、華東淪陷區的百姓等這一天等得太久了,無數人掩面哭泣。
任何一個智商正常且了解國際形勢的人,都明白這件事背后的意義。
如果把民國的實力看做是“一”,那日本的實力就是“五”,而美國的各項實力起碼是兩位數。
有了這種強有力的盟友支持,對日戰爭的勝利天平已然向國府傾斜。
之前還在傳播投降主義的學者們搖身一變,成了最堅定的“主戰派”,他們洋洋灑灑寫起了分析日本必敗的文章,一時間牛鬼蛇神亂舞。
但也有學者暗中嘲諷:抗戰四年有余,直到如今才向倭寇宣戰,亦是歷史上稀有之事。
再說美國國內,珍珠港事件后,美國上下陷入了一種歇斯底里的氣氛中無法自拔,日裔美國人首先成為了復仇和情緒宣泄的對象。
所有美籍日裔居民被視作敵國僑民和潛在破壞分子而被加以監視,fbi援引戰時法令,以存在潛在危險為借口,逮捕了數萬名日裔美國人進行“保護性拘留”。
傳聞,美國已經在醞釀全面報復日本,美國民間把一切可以用來制造武器裝備的鐵制物品全部無償捐獻了出來。
路邊的鐵柵欄,廢舊車輛,甚至是孩子們的水壺和玩具,統統變成了射向日本人的炮彈原料。
當然,以美國的工業實力,這樣的行動,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效果,但是它證明了美國人的同仇敵愾。
種種消息傳來,民國百姓如同過年一般,鞭炮成了各地最為暢銷的商品,似乎打敗日本人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對于國府來說,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向美國乞求援助。
身在華盛頓特區的左重,肩負起了與美方進行初步溝通的重擔,這一談就是整整半個月。
半個月內,左重等人不但面見了多位美國高層,還參觀了多家工廠,親身體驗到了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實力。
以鋼鐵產量和軍工業為例,僅僅去年一年,美國就生產了超過4300萬噸的鋼鐵,為歐洲制造了大約5000架戰斗機和3000輛戰車。
搜集完足夠的情報,左重一行人搭乘美國軍方的水上飛機,途徑南美、奈及利亞、開羅及印度,繞了個大圈返回了山城。
從機場前往羅家灣的路上,左重一邊回憶此行的收獲,一邊與前來迎接的吳景忠閑聊。
通過吳景忠的敘述,左重很快掌握了山城以及局內近期的變化,金句王是個有心人,也是個聰明人。
按照對方所說,李齊五近來頗為高調,多次插手情報和行動系統,但都被各科室主官擋了回去。
一個幸進小人,要能力沒能力,要威望沒威望,誰會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