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時我也會問威爾很多“笨”問題,這讓威爾感覺我是笨笨的,其實我知道自己不是特別聰慧。但我始終有一個目的,就是無論我在問什么,都是因為我想弄清楚威爾到底想表達的是什么。
盡管如此,我的結論還是略有不同。
(不,我想這只是因為這部小說的作者有點故意而為之的奇怪設定吧。)
這是我的猜測。但這位作家只是專注于開發具有離奇內容的案例,所以可能在眾多紛雜的設定中,無法將故事的內容組織得如此細致。
“有一個合理的觀點,如果康納是布萊特墨菲的兒子,他就不會偽裝成音樂老師進入懷特的莊園。這是因為約翰警長也說過,‘成功刻意設置不在場證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威爾笑著解釋道。
“兇手可能認為只要不會暴露出自己是兇手的同時,不會掉入警方設計的無限修補遺漏線索的陷阱就足夠了。
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布萊特墨菲的家人已經向這座莊園發出了警告信。因此,兇手很可能認為可以將發生在這座莊園里的兇案全部歸咎于布萊特墨菲那一方。”
“其實,從來沒有犯罪的人,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往往會被他人指出其笨手笨腳的行為。所以……”
“威爾先生說的很對。不知道是不是推理小說中的犯人才會犯下完美無缺的兇案。但令人驚訝的是,現在發生在莊園里的兇案,兇手的犯罪手法并不是很高明。”
約翰警長突然一改話鋒,褒獎起威爾來了。
(從我的角度看來,約翰警長和威爾現在的對話顯得很荒謬。
但是,我又不能去質疑他們,“我現在真的在一部推理小說中嗎?”所以,對于他們的對話,我只能繼續忍著聽下去了。)
“約翰警長,請不要激動,容我繼續把我的推理說完。“
威爾打斷約翰警長,繼續說下去。
“不過,我想罪犯之所以沒有考慮好自己不在場證明的情況下而謀害了埃琳娜小姐,大概是因為兇手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一個機會?”
“肇事者在看到布萊特墨菲家人的警告信后,一個邪惡的念頭沖破理智的枷鎖,跑了出來。雖然兇手還沒有制定詳細的犯罪計劃,但兇手卻有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謀害埃琳娜小姐。
謀害埃琳娜小姐的機會來之不易。那么,兇手剩下的就是如何執行計劃,難道一有機會就決定開始執行嗎?這就是為什么在埃琳娜小姐被害案件中出現了甚至無法為自己拿出有合理的不在場證明的笨蛋兇手。
而且更加有趣的事,其他人的也都沒有不在場證明。
每個人都說他們獨自一人在自己的房間或特定的地方。反過來,這也意味著沒有人靠近受害者。
那么,另一種非常有可能的情況就是,當時兇手和受害者艾琳娜小姐正在一起。”
第一個受害者埃琳娜被一根細繩謀害的。罪犯在與埃琳娜單獨在一起時,一定已經判斷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這與小說原著內容不謀而合。小說原著內容的罪魁禍首就是吉米懷特,當他走在走廊上無意中看到埃琳娜進入空蕩蕩的房間,整理已故懷特夫人的衣櫥。
他臨時起意,決定加快他的連環兇案計劃。他準備用作兇器的繩子一直放在了他的口袋里。
<偶然>在這部小說中重復太多次了,但這種情況也不是不可能。埃琳娜小姐的案例與小說原著內容保持不變。
在想到這些情況后,一個想法從我的腦海中閃過。
等一下!<埃琳娜小姐的案件與小說原著內容保持不變>?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么在小說原著中,是誰?以及為什么謀害了埃琳娜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