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找到克制暗物質輻射的方法其實并不難,不過需要先采集到一些樣本才行。
艾倫想了想,然后從空間里取出一塊魔能合晶錠,施展“道具作成”將它制成了一個能量采集裝置,讓一架哨兵無人機用繩子吊著去極光號的破口處收集一些暗物質輻射能量。
在無人機去采集輻射能量樣本的過程中,艾倫先在逃生艙里的工作臺上建造了一個阿爾拉特水下推進器,隨后便開著水下推進器潛到海里去繼續搜尋采集了一番,在掃描集齊生物反應堆數據的同時還找到了兩個破損的載具艙,用光譜掃描儀掃描獲得了載具艙的完整數據。
可惜現在還沒有獲得海蛾號的數據藍圖,否則就能有一架海底代步工具了。
當然,掃描數據藍圖只是順便為之,艾倫的主要目的還是采集一些礦石資源,比如大量高品位的鈦礦和銅礦。
鈦礦和銅礦是深海迷航世界的底層基礎材料,在建造或者制造絕大多數設施和物品的時候都能用到它倆,所以艾倫準備多采一些帶著以備不時之需。
采集完材料,艾倫又用“陣地作成”平整、抬升了一段海床,將其塑造成了一座位于水下五米處的建造平臺,緊接著又用之前造出來的阿爾特拉手持式基地建造槍在這個平臺上鋪上了一層抗腐蝕能力極強的鈦合金地基,然后在這片地基上面建造了幾個生存艙體模組。
可惜的是,因為建造藍圖的缺失,現階段艾倫只能建造出一些管道走廊來作為暫居之所,似乎又感受到了當年玩游戲時因為沒有房間藍圖而只能住在管道里的窘迫。
當然,說是管道走廊,但里面的空間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狹窄,無論是站著還是躺著都沒問題,只是沒有正規的房間那么舒適罷了。
造完地基和管道走廊,艾倫又在管道走廊的后方,地基的邊緣處,建造了四組標準太陽能電池板為這個簡易基地提供能源。
這種太陽能電池板面積大約在1平方米左右,每一組的發電功率為每小時75KW/h,四組就是每小時300KW/h的發電量,能夠通過“地基”來給管道走廊艙室傳輸電源。
不過,既然是太陽能發電,那就代表著這些發電模組是受到時間和天氣限制的,好在基地模組本身也能夠儲存一些電力,使其能夠在晚上和陰天也能保障艙室內部的維生系統。
造好兩節拼裝在一起的T字型管道艙室,和太陽能電池板,艾倫又在管道的T字頭管道上建造了一個可以進出艙室內部的艙門,用于進出管道。
艙門內置了屏蔽水壓的隔離力場,所以不會在打開的時候被海水灌入。
從艙門進入管道之后,艾倫又拿出建造槍在入口的艙壁上建造了一個“掛壁式工作臺”以便在管道艙室之中也能使用工作臺制造物品。
工作臺制造“建造槍”,然后建造槍又可以反過來建造“工作臺”,只要材料足夠,這兩者就能夠毫無限制的無限自我復制,而每一次復制,都能夠極大的加強殖民生產能力。
這便是科技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厲害之處了。
工業化、智能化、制造標準化、設施模塊化,哪怕只有一個人,也能在這套體系的輔助之下達成令人難以想象的成就。
而深海迷航原劇情中,主角也是依靠這套體系,才能獨自一人在異星求生,最后還成功制造出逃逸火箭回到了故鄉。
造好掛壁式工作臺,這個簡易的生存基地就算是基本成型了。
艾倫接通無人機的視野看了一下,發現那架被派出去采集暗物質輻射能量樣本的哨兵無人機已經在回來的路上了,所以他便離開了這個位于水下的管道艙室,回到了浮在海面上的逃生艙頂上,冥想靜候無人機的歸來。
不到十分鐘,攜帶著魔能“合晶”采集裝置的無人機便將那一枚已經被塑造成球體的能量采集裝置帶了回來。
因為顧忌暗物質輻射,所以艾倫并沒有直接用手接觸,而是用元素能量凝聚而來的“法師之手”接過這枚球型能量采集裝置,然后放置到了一個用鉛、鈦與魔能合金包裹了三層,并且刻錄得有封印法陣的小盒子之中。
在艾倫拿到這枚蘊含了暗物質輻射的合晶球體之后,時間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半個小時,距離極光號發生量子爆炸已經只剩下17.5小時了。
為了爭取到盡可能多的救援修理時間,艾倫當即就擊中精神回到了避難所,然后立刻在情報中心轉道來到了上古卷軸·天際的世界。
離開的時候已是夜晚,但回來的時候卻正值黃昏。
當穿梭完世界的艾倫睜開眼睛的時候,正好看到了窗外那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那緩緩垂落的夕陽。
冬堡領的天氣雖然惡劣,但也不至于全都是些陰雪天,偶爾還是會放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