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白光閃過,劉知易立刻進入了一種迷幻狀態,恍恍惚惚。眼前的光景瞬間轉換,四周一片虛幻,眼前一個虛影輪廓,巨大無比,好像近在眼前,又好像遠在天邊,距離感瞬間模糊了。
眼前的虛影發出銅鐘大呂般的醍醐灌頂知音,宣貫著一條條律條,從簡單到復雜,從遠古時期最簡陋的約定,到大夏王朝浩繁的法典逐一宣讀。時間仿佛過了無數年,又仿佛只過了剎那,時間感在這一刻也是模糊的。
恍恍惚惚中醒來,劉知易忘記了一切,依舊漂浮在河面上,向著下流流去,他只記得剛才點擊學習法家經典,之后肯定經歷了什么,但怎么想都想不起來。
這種感覺讓他很不舒服,馬上在系統中翻找,卻只找到幾條記錄。
【恭喜您學會《法家律令》,成功轉職為法家門徒!】
轉職了?
劉知易心中驚喜,這么簡單就登堂入室,成為法家門徒?
這真是意外之喜。文道諸家,修行方法都是感悟,通過閱讀諸家經典,有所領悟,才能成為各家門徒。方法簡單,成功卻極難。一百個讀書人中,未必有一個能頓悟經典,登堂入室。可一旦頓悟,成為文士,立刻飛黃騰達,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是神話,而是實實在在的現實。
太平年月,文貴武賤,武道衰微,老劉家幾代武夫,一直夢想著將家族子弟培養成讀書種子,登堂入室,讓老劉家更進一步,從地方土豪,變成名門望族。劉家傳到劉大刀,幾代經營,幾代積累,有一定的資本培養子弟讀書,劉知難、劉知易兩兄弟,從小都被送去讀書。跟本地一個劉家交好的老秀才學習。這老秀才告訴劉大刀文道艱苦萬分,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極大可能是白辛苦一場,一無所得,還白白斷送了劉家傳承。勸劉大刀不要孤注一擲。
劉大刀也很猶豫,卻再三堅定信心,并給長子取學名知難,希望長子迎難而上,棄武從文,從此洗掉家族身上的武夫痕跡,成為上的了臺面的士大夫。可惜劉知難似乎并沒有迎難而上,而是知難而退,開蒙數年沒能頓悟。老二劉知易出生,劉大刀覺得大號練廢了,將主要精力放在培養老二身上,吸取了老大的經驗教訓,他覺得是名字起的晦氣,于是給老二取名知易,希望很容易就能開悟。
劉知易一開始也真的給了劉大刀極大的希望,剛剛學會說話,就能出口成章,被當地一些土夫子譽為神童。甚至吸引來了夏京城中一些有名的文士登門,給劉知易講述經典,結果劉知易跟這些大佬一番爭辯,最后落下一個資質平庸,沒有悟性的評價。劉大刀不信邪,孤注一擲請人給劉知易開蒙,學到了十歲,卻只學會了讀書寫字,無法領悟諸子百家任何一門的道理,這才無奈放棄。
劉知易自己也放棄了,道儒法墨各派經典,他讀了個滾瓜爛熟,卻根本無法從中領會到任何道理。他雖然披著少年人的皮囊,卻裝著一個活了一輩子的蒼老靈魂,受過系統的現代教育,有成熟的世界觀,很難讓他從這些古典書籍中領悟科學邏輯外的任何道理,反而試圖用科學來闡釋這些經典,信則有不信則無,他從心底不相信這些東西,如何能領悟所謂的道理?
那些來給他講經的名士,被他給辯論的啞口無言,當幾個氣急敗壞的老夫子認定他沒有慧根,沒有悟性時,劉知易還不服氣,努力了幾年,直到十五歲才真正放棄,因為史上還沒有十五歲之后成功開蒙的文士。
系統系統不靠譜,讀書讀書不明理,劉知易一度頹廢,準備安心做一個地主家的傻兒子。結果突然被卷入了朝堂陰謀中,頃刻間家庭分崩離析,結果這時候系統激活了,幫助他殺死仇敵,還讓他學到了法家經典。
殺死曹侍郎讓他感覺快意,這時候才學會法家經典就讓他感到有些諷刺了,這會開悟入門法家有什么用?從一個快死的普通人變成一個快死的法家門徒算一種哀榮嗎?
劉知易自嘲著,隨手翻看。
在系統界面中,萬年不變的身份信息終于改變了一點。
點開角色,彈出一個身份樹:
【文道】
角色:劉知易
級別:童生
職業:法家
唯一的改變是級別從學徒變成了童生。童生是一個官方身份,經過官府考核確認后,賜給那些領悟某個文道流派道理后的讀書人,然后減免五畝田畝的賦稅。童生晉升為秀才后,可以減免30畝,舉人可以減免100畝土地。一旦中了進士,不但減免1000畝土地賦稅,還能入朝做官,給予最低1000畝職田,可以說,一旦考中進士,哪怕之前只是貧苦農戶,立刻就成了地主老爺。所以無數人對讀書趨之若鶩,但能讀出名堂的萬里挑一,絕大多數人只能識字罷了。
顯然系統借鑒了官方制度,實際上各家修行還有自己的分級體系。比如官府最正式的科舉會試,考中后稱進士,而儒家將具有這一水平實力的學子稱為賢士,法家稱為拂士,道家稱為道士。
破系統還挺官方,跟朝廷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