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御林軍中多是富貴子弟,尤其是軍官,大多出身權貴之家。天下承平日久,御林軍不需要打仗,又能就近駐守皇城,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些勛貴安置子弟的去處,大量膏粱子弟充斥御林軍,軍備精良,華而不實。由于徐案,上萬御林軍受到牽連,被小皇帝不分青紅皂白的投入詔獄,這上萬御林軍官兵背后,牽連著無數勛貴家族。他們不敢公然反對皇帝,可來昭獄鬧一鬧的膽子還是有的。
尤其是一些婦人,心系兒子,想來昭獄探監,卻礙于皇帝嚴令,昭獄竟然不許探視,這些婦人大多都是誥命夫人,平時端莊穩重,急了也會罵人。獄卒平時對犯人家屬予取予求,對這些貴婦卻無可奈何,得罪不起,只能關起門來做縮頭烏龜。
看到這情景,劉知易知道他不可能有門路進去查看,也不太可能有消息傳出來,畢竟連這些貴婦都進不去,還有誰能進去呢?
他只能繼續守著及第樓。皇帝跟大臣的關系持續惡化,皇帝對王侍郎一黨徹底失去耐心,雖然不上朝,但不代表皇帝不想處理徐謙一案。輟朝三日之后,從皇宮里開出了一對對金吾衛,竟然開出皇城,往北去了。酒樓里很快傳開,說皇帝不想進行朝議,決定獨斷專行,派出金吾衛親自徹查徐案,北去的金吾衛就是去抓人的。
皇帝的行為徹底惹怒了王侍郎,馬上寫了一封檄文,當著宮門外伏闕的文武百官和守衛宮門的金吾衛官兵的面,公開痛斥皇帝昏庸,之后當眾棄冠,脫去官服,將官服疊的整整齊齊,將官帽放在官服之上,然后只穿里衣,赤腳走出皇城。
之后幾天,不斷有官員效仿,及第樓中又熱鬧了一番。
“三十八人了!”
一個書生興沖沖跑進來,進門就高喊,第三十八個官員棄冠辭官。
可是皇帝依然不妥協,一不開宮門,二不撤金吾衛,反而每天都大肆搜捕嫌犯,每天都有囚車進京,由近及遠,沿著北去的官道抓人,凡是負責護送徐謙的府兵,無論官兵,都在抓捕之列。
這已經不僅僅是跟大臣斗氣,劉知易嚴重懷疑皇帝的智力水平,雖然皇帝年紀不大,只有十八歲,可至少也是成年人,怎能干出如此荒唐的事情?
“五十個人了!”
辭官的人到了半百之數,酒樓中依舊熱鬧。分成了幾個派系互相看不順眼,整日爭吵不休。一派書生堅定認為王侍郎引導的棄冠辭官,是士大夫不慕權貴的風骨,能載入史冊;另一派認為,王侍郎要么是魏黨的馬前卒,替魏黨辦事,阻撓皇帝徹查徐太傅被劫一案;還有一派認為,王侍郎完全是為了博取名聲,負氣棄冠,只能便宜了魏黨。
及第樓的書生闊論,總離不開魏黨,可這些天劉知易卻沒聽過魏黨首領魏無暇有任何舉動。反倒是平時被魏黨打壓的毫無存在感的王侍郎一派風頭無兩,仿佛是朝堂的主角一樣。
直到第十天,一個消息炸裂了及第樓:
魏太后下達旨意,皇帝年幼,不通國事。此后國政,一律以太后懿旨為準。即日起,太后垂簾聽政!
魏太后不是別人,正是魏太師胞姐,出身高貴,父親是開國八國柱之一的魏文侯之子。先帝時獲封貴妃,魏貴妃在后宮,弟弟魏無暇在朝堂,相互扶持,姐姐壓制的皇后抬不起頭,弟弟將一代宗師徐謙趕出朝堂。
聽到魏太后垂簾的消息后,劉知易腦子里馬上閃現兩個沉重的文字:“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