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郭鎮輔的說法后,孟曾心中震驚,氣息波動,久久不能平靜。郭鎮輔都看不透真偽,法家是善于辯偽求真的學派,法家掌院都分辨不出,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除非劉知易正修法家,否則郭鎮輔不會看做。這說明,這個劉知易當真是一個奇才,小小年紀,將擇善法修煉到了極致。
儒家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不修小術,只求大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修行之法中,有一個重要方法叫做擇善法,就是不斷學習別家長處,融入自身修為,所以儒家學子都是兼修狂人,因為兼修本身就是儒家修行的重要方法,僅次于“三省吾身”的省身法。
只是孟曾有一個巨大的疑惑:“劉知易既然是儒家弟子,為何不入仁德院,卻選擇拜入懸壺院?”
這很奇怪,劉知易進太學,考的是醫科。
郭鎮輔冷哼一聲:“要是他自己都不知道呢?”
孟曾想了想,認為只能是這樣。
虛懷若谷,是儒家修行中一個重要的心境,只有在儒家三品知天命后,才能修成這種心境。可是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虛懷若谷的心性,修行不恥下問,學習一日千里。普通人,不止是儒家,其他百家都一樣,年輕之時,往往自命不凡,以我為尊,很難低下頭向其他百家求學。除了天生虛谷之人,還有生而知之之人,天生懷德之人,這三人稱為三大天生真儒,都是儒道天才。
儒家第一個圣人“儒”,是一個天生懷德之人,之后三代圣人,“仁”“義”“賢”都是天生虛谷之人,都悟透儒道,成為圣人。天生虛谷之人,每代都有,且最后都是修為精深的儒家大賢。
至于生而知之之人,只在傳說中,圣人也沒有見過。
想到這里,孟曾壓下儒家又要有大賢出世的激動之情,規規矩矩朝郭鎮輔躬身下拜,一揖到底。
“郭掌院公心,老夫佩服!”
孟曾當時就作揖到底。
如果郭鎮輔發現之后,不告訴儒家,而是直接將這個天生虛谷的儒家天才,直接強行導引到法家,沒人會知道。這樣儒家就少了一個大賢,法家則多了一個大家。
孟曾當即就坐不住了,回到儒家后,馬上派出儒家上舍、內舍弟子,到處找劉知易,自己還親自去了一趟禮部,請禮部幫忙尋找。禮部是儒家的大本營,禮部官員中,小半都是太學仁德院出身,必須認他這個掌院,還有一半是外地士子,但同樣認他這個儒道前輩。
劉知易是天生虛谷的儒家天才,他自己并不知道,這種情況不能耽誤下去,一方面是耽誤劉知易走上正確的道路,另一方面萬一劉知易真的悟出了醫家或者法家的真諦,入了醫家、法家,或者其他家,那就悔之晚矣。對于天才來說,不能用尋常之理度之,史書上那些一朝聞道的傳說可不是假的。
可是孟曾找了三天,始終沒能找到劉知易。懷疑劉知易藏身嶺南王府,孟曾不敢派人強闖,只能派人在王府門前盯守。也不是要他們把劉知易抓回來,而是好言交代,讓他們見到劉知易后,請他回儒家。
直到昨天,終于才收到確切的消息,劉知易去了玲瓏樓,參加花魁大會。很可惜,當日許多太學弟子參加花魁大會,偏偏沒能看到劉知易。
花魁大會結束之后,孟曾還是沒找到劉知易。劉知易明顯在躲著儒家,他不知原因,特意來請教郭鎮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