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易點點頭,東郡靠海,人口集中在入海口廣闊的平原地區,沿著海岸線往北,只需要三千里就能抵達大夏王朝最富庶的江南郡。嶺南西郡,從金川城出發,距離中原最近的通道,要通過太平溝進入楚郡,這一路雖然也是三四千里,但楚郡完全無法與江南郡相比,而且這一路也遠遠無法跟便捷的海陸相比。相當于廣東和云南的天然的劣勢,非人力能夠彌補。雖然嶺東郡也受限于人口稀少的缺陷,但在技術水平上,卻遠超嶺西郡。
郡主又問:“你可知道嶺南東郡與西郡不睦,與王府貌合神離?”
劉知易點點頭,聽過這個傳聞,到了嶺南,感受更加強烈。嶺東郡人口集中在東部沿海,嶺西郡人口集中在金川城周邊。兩個統治中心,一個在金川江上游,一個在金川江下游,一頭一尾相隔萬里,盡管一水相連,卻很難緊密聯系在一起。嶺西郡的商船順流而下的多,嶺東郡的船逆流而上的少,許多貨船,滿載貨物輸送到嶺東郡后,船就可以賣掉了。因為逆流拉纖上萬里,根本不劃算。這種天然的地緣紐帶,也不是人力可以扭轉的。可是一水相連,相互隔絕到這種程度,也有些蹊蹺。
郡主再問:“你可知道,金川之亂以前,嶺南東郡才是嶺南中心。一千萬嶺南人,八百萬在東郡。西郡南蠻遍地,蠻夏雜居,民風兇悍,對嶺南王府十分仇視。東郡豪族世家,對嶺南王府更加親近。”
嶺東郡靠近大海,便于開發,文武皇帝兩朝,對嶺南開發相對重視。嶺南是嶺南王祖上領兵開拓,嶺南舊族許多出自嶺南王帳下,對舊主心懷感恩,文武皇帝對嶺南王家族不公之時,東郡豪族世家多為王府抱不平。西郡則是嶺南王當年打擊的重點,依靠武力降服的蠻族,更多是心懷畏懼,內心不服。
郡主嘆道:“你可知這一切,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劉知易當然知道:“金川之亂。”
郡主搖頭:“準確的說,是太平溝修成之后。”
太平溝是一條運河,后來成為分割嶺南東西兩郡的界限,怎么看這條河的修建,對嶺南兩郡都有好處。他不太明白,這條河與東郡越來越遠離嶺南王府有什么關系。
不由問道:“這是為何?”
金川郡主道:“當年開挖太平溝,本為軍事。可征發民力巨大,當時徐謙當權,堅決反對挖掘太平溝。幸好武帝英明神武,堅定支持我父。后來太平溝成,嶺南平定。那年,魏無暇高中狀元,重塑兵家,成就宗師。勢頭一時無兩,強勢入主兵部。事后敘功,徐謙堅決反對在嶺南置節度使,設置東西兩大邊郡。我兄當時抬棺還朝,以開疆拓土之功,與魏無暇聯合,力壓徐謙一黨,成功讓桓帝順應武帝遺命,開設嶺南兩郡,設置東西節度使。然后嶺南王帳下兩大猛將,先鋒裴駿與中軍都督司馬亮分為兩大節度使,永鎮嶺南。兩位部下受封,主將沒有不封的道理。你可知當時為了嶺南軍功封賞,魏無暇和徐謙各持何種態度?”
這種朝堂秘聞,不入史書,劉知易無從得知,搖了搖頭。
金川郡主道:“當時徐謙認為,嶺南王立下不世之功,自然該賞。封王都不足以酬功,奏請為嶺南王加九錫。哼哼!”
說到這里,郡主冷笑一聲。加九錫,位尊到極致了。是歷來篡位者畢竟過程,加九錫,出行用天子儀仗。但實際好處沒多少,反而讓人非議,遭人排擠。嶺南王加九錫,地位一下子就超過八國柱,不管嶺南王做什么,都會成為舊權貴的眼中釘。徐謙出這樣的主意,簡直是捧殺,用心險惡。
金川郡主又道:“當時魏無暇堅決反對,我兄長堅辭不受。最后魏無暇建議,將太平溝兩岸作為嶺南王封地。有王爵,有封地,名實兼顧。說服了桓帝。”
劉知易點點頭,太平溝兩岸封地雖然小,但很重要,卡著運河,吃不盡的好處。封地狹小,不可能繁衍多少人口,還不會被猜忌,確實是一個最好的辦法。
金川郡主問:“如果你是宰相,你會如何決斷?”
嶺南王當時立下大功,且手握雄兵,按照功勞,把整個嶺南封給他都不為過,可一旦如此,嶺南王就成了新的諸侯,且跟中原八郡不同,嶺南遠離夏京,及其容易成為割據勢力。對朝廷威脅很大。所以嶺南可以分成兩郡,設置兩個節度使轄區,但不能封給嶺南王。可部下封為節度使,嶺南王又不能不賞,封太平溝這種狹長、富庶的地方確實很合適。魏無暇不虧能夠斗倒徐謙,權傾朝野,考慮的確實很周全。站在朝廷和嶺南王的角度,都能夠接受。
劉知易道:“是我的話。堅決不會開設嶺南邊郡的,嶺南必須朝廷直轄。開發嶺南,成為另一個中原。太平溝封給王爺倒是無可厚非。”
金川郡主搖頭:“文武兩代皇帝,就是這么做的。嶺南太遠,嶺南官員與地方豪族勾結,欺壓蠻族,朝廷無暇顧及,乃至釀成金川之亂。開設邊郡,是武帝臨終前深思熟慮的遺命。非此不能保嶺南安定。”
劉知易點頭,其實也有道理。大夏王朝本就不是一個純粹郡縣制的帝國,北方本就有邊郡,而且很好的制衡了中原八郡,又抵御了北方狄人。嶺南也是如此,如果不設邊郡,誰敢保證南蠻參與不會卷土重來。開設邊郡之后,嶺南再無大亂,也證明了武帝的英明。
金川郡主又道:“你可看出魏無暇支持加封太平溝封地的意圖?”
劉知易想了想,搖了搖頭,還是想不明白這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