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將權術用到好友身上,在儒家是不道德的。但劉知易一直在權衡,他有自己的原則,必須建立在善意的目的上,他才會給朋友用這些術。這不是真正的雜家心性,真正的雜家從來沒有真正的朋友。
一切都很順,唯一讓他有些不太舒服的是,收到了禮部送來的一張帖子,邀請他去參加太后壽誕詩會。
太后年紀其實不大,當今天子景德帝十四歲繼位,今年景德三年,才不過十七。聽說太后十四歲時,就生下了景德帝,太后不過三十一歲。跟金川郡主同年,都是豪門千金,所以才能成閨蜜。
慈禧太后也是年紀輕輕垂簾聽政,所以劉知易一直拿魏太后對比慈禧太后。感情上總覺得跟太后扯上關系似乎不好,理智上又告訴他,抱住太后大腿,這輩子什么都有了。感性和理性沖突,讓他很矛盾。
可再矛盾,這場詩會他都要參加,卻打定主意不能太出彩,就當應付差事。
……
戶部姜郎中將太后壽誕詩會的消息告訴女兒后,他確信女兒自己會想到辦法參加,這個女兒的心思,有時候讓他都捉摸不透。
女兒支取銀子的用途,姜郎中第二天就查清楚了,竟然是為了換一本劉知易的摹本詩集。從理財的習慣出發,姜郎中覺得這筆生意不虧,劉知易的摹本稀少,據他所知,完整的詩集一本都沒有,光是這本詩集,就值回一千兩了,而且還是存錢,他了解了一下,利息不多,聊勝于無。他在戶部任職,知道許多戶部大員家里,就放貸收利錢,都是標準的高利貸。
對于這筆錢,姜郎中到沒有放在心上,一場南征,他不但抹平了戶部歷年的壞賬,還給自己賺了一筆。三千萬兩戶部支出中,有一千萬填了窟窿,還有一千萬以各種名義,分潤到了各級官員手中,他作為主管員外郎,是分的最多的幾個大員,幾十萬兩是有的。
大兵一起,黃金萬兩,他官也有了,錢也有了,就是這個女兒不讓他省心。
果然,女兒成功讓自己能合理的加入這場詩會。
她先是忽悠一個皇家公主,讓公主出頭,表示京中豪門女子也要為太后祝壽,在同日辦一個女子詩會,要跟那些男兒比一比,結果此議也得到了太后的支持。準許當日眾女子與才子同場競技,甚至太后表示她也要參加這個詩會。
很明顯,太后的一舉一動都有政治意圖,太后女子臨朝,自然是要壓一壓男尊女卑的氣焰。如果京城女才子們能力壓兩榜進士,會讓她臉上有光。
看到女兒做成這件事后,這幾日臉上容光煥發,姜郎中也有些期待,這場詩會,或許也能讓他女兒名揚京城。他心里何嘗服氣,女兒才學出眾,卻無用武之地,就因為是個女子。
自小姜郎中就堅信,女兒不是池中之物,因為他女兒身懷異象。出生之時,頭頂稀疏的頭發卷著一塊玉。這塊玉并不出彩,雜色,而且不純凈,不透亮。形狀也不討喜,指頭大小,不甚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