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玄道:“大工期間,不得興兵!”
劉知易點點頭,這是一條國策,因為沒有廢除徭役制度,征發徭役雖然省錢,卻會產生許多矛盾,動輒上萬勞工聚集工地,容易滋生事端。許多大亂的起源,就是大工之時。有開挖運河農民起義的,有修建陵墓農民起義的,有修建城墻農民起義的,數不勝數。所以國家有大型工程期間,堅決不對外用兵。
“暫緩北伐,也是幸事。內憂日重,平添外患,非智者所為。”
不過劉知易并不支持北伐,他其實更愿意采用經濟手段,瓦解北方強權。漠北游牧民族,最大的缺點并不是人少,而是貧窮,窮的只剩一條命,如果這條命還朝不保夕的時候,就沒什么可惜了,所以漠北部族勇士向來悍不畏死。但他們刀口舔血的目的,也不過是為了生存,如果能活下去,都不用活的太好,就能極大瓦解漠北部落的血勇意志。
大夏王朝如今開始步入衰落周期,內部矛盾越來越大,窮者無立錐之地,富者田連阡陌,這種情況下開啟外戰,內憂外患一并爆發,有亡國之危。
謝玄不認同這個道理:“興兵北伐,消解內憂。豈非一舉兩得!兵部這兩年來,開放馬政,促成南征,本就是為了北伐。”
咦?
這是劉知易沒聽過的秘密,朝廷這幾年一些政策確實在變,而他看不懂背后的邏輯,聽謝玄這么一說,頓時茅塞頓開。
“你是說開放馬政,是戰策?”
謝玄道:“不然你以為兵部為何敢與戶部死咬馬匹買賣這塊肥肉?”
劉大刀參與了馬匹買賣,光他一個人,借助南征之際,就賣了十多萬匹戰馬。草原上的優良戰馬,大量進入中原,借此削弱漠北的馬群數量。南征更不用說,萬一北伐期間,南蠻偷襲嶺南,南北夾擊,朝廷將陷入不利處境。所以先征服較弱的南蠻,才能沒有后顧之憂。
劉知易不由點頭:“兵部策略高明。不過馬市向來是戶部禁臠,兵部能動這塊肥肉,定有人背后支持!”
謝玄道:“你是說魏太師?自然,沒有太師定謀,戶部安能舍棄馬市。”
這劉知易就奇怪了:“既然太師出手,工部怎敢貿然開鑿水渠,豈非壞了太師大計?”
謝玄嘆道:“哼,工部背后,可有太后撐腰。”
魏無暇權傾朝野,六部高官大多是他的黨羽,即便這樣,各部之間,也有些沖突。工部一直是清水衙門,六部排最末,也就是在興大工期間,能有點影響力,平時的國家大政上,始終沒什么話語權。難道因此工部不滿,投靠了太后?
劉知易不太相信這么簡單,可能是偶發的事件,不過被太后利用了而已,無論如何,能看出太后的態度是不愿打仗。
又有一個疑惑:“既然太后不愿興兵,為何準許嶺南王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