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易有感而發,并不是有意裝×,真不想寫。
推脫道:“有筆無墨。”
宋玉華伸出舌頭,劉知易沒好氣的拿毛筆在她舌頭上潤筆,突然覺得這個骨架壯實的女子,竟然又幾分俏皮。
一首詩寫完,交給他。
宋玉華小心收起來:“這首詩真好,很襯榘無疆這樣的大俠。”
劉知易搖搖頭,榘無疆早就拔劍了。
宋玉華道:“這么好的詩,還配不上他?”
劉知易道:“他值得更好的!”
宋玉華問道:“公子還有詩嗎?”
劉知易道:“當然有。不過不做,你該回去了!”
……
就在劉知易作詩的時候。
在想著如何入朝死諫的祭酒,突然心生感應。
嘴里默念著:“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呂公和孟曾二人不明所以,還以為祭酒作詩了,聽出其中的銳氣。
“祭酒好詩!”
呂公贊道。
孟曾點頭:“你的詩道又進一步。”
祭酒苦笑:“方才文脈感應,此詩出世了。我這把殘劍,磨了十年,也該示君了,誰有不平事?天下人不平!”
祭酒說著,情緒濃烈,身上氣勢隱隱浮現出吟誦之音。
呂公狐疑:“誰人所作?”
祭酒笑道:“在你的寶閣中所作。”
呂公出了口氣,臉上露出笑意,能去他寶閣的,除了幾個友人外,就是那個小家伙了。
孟曾則露出凝重的神色。
開始推演起來。
呂公的笑意收斂,感覺到了慎重。
見孟曾算完,小心問道:“機緣可在這首詩中?”
祭酒搖頭:“機緣未到。”
孟曾也嘆氣搖頭。
機緣。
不但祭酒冥冥中感應到,太史用陰陽五行術數演算,孟曾用儒家易經推演,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祭酒的機緣在一首詩中,祭酒從那首《蓬蒿人》中得到過感應,太史說這首詩有仙氣,孟曾算過,這首詩中有機緣。
所以后來他們才費勁心力的尋找蓬蒿人。
可惜這個人就好像有意躲起來一樣,怎么找都找不到。他們堅信,這樣的人不可能默默無名,一定在恩科或者次年科舉進士之中,可孟曾都偷偷翻越了考卷,都沒能找到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