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古老而漫長的歷史當中,忠孝二字可以說是貫穿了所有的歷史,同樣也是禮儀之邦用來衡量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
正是因為這份忠孝的傳承,使得古人對于孝道有著十分深刻的信仰。
就好像劉大力這一次戰死在十萬大山當中,隨行的門人弟子不惜千里送回尸身,縱然精銳弟子為此損兵折將,人數更是十不存一,但是金剛門在付出這么大的代價之后,門中居然連一句怨言都沒有,因為他們所有人都覺得這就是一個天經地義的事情。
這其中除了劉大力為人豪爽,對門人弟子平時多有愛護之外,更因為華夏自古就是忠孝傳承下來的一個古國。
所以劉羽提出的這個辦法,雖然很大程度的避免了門派將來可能會遇到的麻煩和危險,但是對于眾多弟子們來說,卻是無形當中被扣了一頂不孝的帽子。
其實這個辦法也不是沒有人想出來,但是他們身為人家弟子的,自己說出來的效果很容易被堪稱負面,打上一個奸惡的標簽,反而是劉羽的這層身份使得他說話辦事都無所顧忌,就算被人質疑不孝,但劉羽可是少門主啊!
門派的興衰和傳承,他本身就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個事情由她來做的話,雖然也會受到一些質疑,但是無疑處境會好很多。
眼見到眾多弟子已經意動,但是礙于面子和孝心無法將內心深處的想法表述出來的樣子,劉羽便鄭重的對著他們抱拳一禮。
有感于少門主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門人弟子們,自然紛紛回禮。
在他們看來,少門主是放棄了在門中安逸的生活,主動站出來替他們分擔的,金剛門自創立以來收養的各種弟子不在少數,無論是從禮教還是私心出發,和金剛門同生共死都是應有之義。
但是應有之義歸應有之義,如果能不死的話,那么沒有人會想死。
所以對于少門主劉羽主動承擔這一切的動作,大多數人都是心生敬佩的。
互相之間行過禮之后,劉羽就知道這件事算是糊弄過去了。
許多事情大家心照不宣,雖然沒有弟子挺身出來站在劉羽的這一邊,但是無形之中的神情和氣氛,已經是在默許劉羽這樣做了。
于是劉羽就這么背著沉重的棺木,在地上深一腳淺一腳的向山下走去,眾人看著他身后留下的這些深淺不一的腳印,自然清楚棺木中的分量是何等的驚人,在心中佩服少門主功力深厚之余,同時在他高大的背影下腦補了一下其他情節。
比如說,年紀輕輕功力就如此高強的少門主,儼然就是門中未來下一個劉大力,眼下的這點苦難雖然棘手,但是咬咬牙金剛門未必就撐不過去。
劉大力不管說什么,都是慷慨戰死在十萬大山中的人族義士,只要金剛門隨便去信一封到名門大派當中,起碼百年之內都不會有人膽敢冒著天下之大不韙再做這種雞鳴狗盜的事情。
哪怕是暗中的都不行。
那些傳承成百上千年的高門大派,個個都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存在,如果任由那些趁火打劫的人欺負一個戰死義士的門派,那么往后人族再有危難之際,誰還會挺身而出?
所以深思之下,劉羽此時的主動站出就多了很多悲壯的犧牲意味。
試想一個前途光明,只要躲在金剛門靠著父輩余蔭就可以在修行上一騎絕塵的少門主,為什么要背井離鄉的離開這個從小長大的地方,獨自一個人去安葬父親的遺體?
不就是為了讓門中弟子少死一點人嗎?
于是眾人望著劉羽昂然離去的身影,忽然間就覺得自家少門主的人格魅力蹭蹭的往上漲,好幾個人都恨不得當場追逐著少門主的腳步而去。
劉羽剛走了兩步,從人群中就走出了兩名身形高大的青年男子,站在大路上一言不發的攔住了他的去路。
金剛門少門主劉羽,自小習練門中的煉體功法巫神決,筋脈骨骼較之常人都比較高大,在人群中一站往往都是鶴立雞群一樣的存在。
但是對比這兩個人,劉羽發現自己向來傲視他人的身高,居然有點相形見絀。
這兩個鐵塔般的漢子是金剛門如今為數不多的內門核心弟子,當初劉大力帶領眾人出征十萬大山,幾乎所有的門派精銳全都帶過去了,這兩人卻提前請了假,說是老家母親亡故不能分身。
忠孝乃是華夏大事,當時的金剛門還是兵強馬壯,就算少兩個人也沒什么,所以劉大力給足了兩人銀子,并沒有強求他們跟著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