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人的裝扮,帶有很明顯的歌劇風格。
就如他所說,每個不同的文化,因為發展的方向不同,面具風格形式也大有差異。
就算是他生前的國家地區,以這個地區為中心輻射出去的文化,也會和當地文化結合,發展出有區別的面具風格。
除非這個地區因為過于弱小,風格過于孱弱,導致被侵占覆蓋。
除卻面具本身的基礎共同點之外,其他的特征越接近,就是被覆蓋得越多。
在他生前的時代,“怪盜”這種藝術形象的直接來源,一般是歌劇。
但是,歌劇中使用的假面,又受到了多方影響。
中世紀貴族的假面舞會、狂歡節、酒神節。
再往上追溯的話,貴族們的假面藝術,也是源自宗教祭祀,狂歡節酒神節也同樣源自于此。
而戲劇的表演形式本身又是源自祭祀活動。
可以說,怪盜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由宗教經過多次變遷后面目全非的產物。
但是,再怎么面目全非,也會遺留一些特征,無法完全剔除。
就比如.....
半臉面具。
看著這人臉上那只遮擋了半張臉的面具,堯言的笑意斐然。
怎么說呢。
制造,在他前世,在他的認識里。
神話,就是最大的謠言成品。
歷史,因為有些事實難以確認,也會在各種位置因為錯誤而產生不可避免的誤傳。
歷史,同樣是藏匿謠言最多的一個來源。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事實被加工成神話。
而是神話被當成歷史。
太過浮夸,會被認為是神話,被視為虛構。
但如果加工地沒有那么浮夸,會被視為神話嗎?
謠言之所以是謠言,就是因為被信以為真。
探究歷史越是不講證據,謠言產生就越多。
然而,人們處于懶惰,往往在發話出聲時,也很少會去細究自己所說每一句話是否正確。
堯言也一樣。
他現在想的這些事,有多少人會去查?
看到這些話的人,能夠準確地分辨他的話之中,對和錯的比例是多少?
錯在哪里?對在哪里?
堯言突兀的笑聲,讓那人不由得后退了一步:
“喂!你在笑什么?喂!回答我!”
堯言聽出了對方話語中那因為不理解他笑的原因而失去的掌控感,失去了的自信。
堯言停下了笑聲:
“你知道,太陽神被蛇吞下軀干,是在說什么嗎?”
“什么意思?”蛇面人似乎被他的笑聲弄得有些緊張。
“那可不是神話,而是事實。”做好了鋪墊,堯言開始散播言論。
“你知道嗎?人們很喜歡對發生的事實進行‘藝術’修飾。”
他的聲音,在鐘樓頂上響起,仿佛巨人的呼喊,撼動著那座巨大的吊鐘。
“什.....”
在那蛇面人要說話的時候,堯言沒有絲毫猶疑地打斷了他:
“打開了窗,會被描述為打碎了窗。”
“又或者反過來,打碎了窗,會被描述為打開了窗。”
他從口袋里取出了一枚橙色的寶石,將其舉了起來:
“你覺得,太陽石是不是太陽神之血?”
這句話,讓那蛇面人笑了:
“哈哈哈,我還以為要說什么呢,太陽石是太陽神之血?”
“怎么?那我這就是盜取了太陽神軀體的盜火之蛇?”
蛇面人笑出了聲,原本刻意掩飾的聲音,也因為這笑聲而破開了些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