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些想法可不是什么腦袋一拍的想法。
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族群,對于自我標識,是有不同的習慣的。
他生前的國家地區,姓、氏標識的融合,與“名”、“字”的標識融合,大都是因意義冗余這點而被簡化。
經常變動的氏和少變的姓,在名、字也融合后,也都基本沿襲了之前的規則,起名加字輩,在“現代”之后逐漸消失,也是一個事件節點,一個當時社會變化的體現。
原本是在“字”上體現的輩分次序,伯仲叔季孟等,這種規則本身又是一種歷史的體現。
這些輩分標識的消失,也同樣是一個時代歷史事件的體現。
加上之前說的,哪個時代某個姓氏的人多,那么就是某個時代發生過相關事件,某個部族世家或者權勢者繁榮的體現。
往商周之前的早期時代推,某個氏增多,大概是某個部落部族的人口繁衍到需要分離出來,以氏作標。
往后的時代,在他生前所在的國家獨特的“賜姓”歷史,如果這個姓氏的世家繁榮,奴仆被賜姓后繁衍子嗣后代增多,就會體現出來。
他那個時代有著張王趙李幾大姓的情況,本身就是歷史朝代某個家族或者勢力繁榮的體現。
為什么特意加個勢力,因為“張”這個姓氏和道教的關系更緊密一些。
同樣的,因為某個家族遭殃或者改換朝代而避諱改姓氏的情況,與前一個時代對應姓氏人數發展情況不符,這點也是一個體現。
這只是一點。
不同文化之間,起名、姓氏命名方式也有區別。
有一些地區,會把自己上一輩的名字加入到自己的名字里,每多一節,就是一代。
又或者,某些地區,姓氏是只有貴族才有的,原本沒有姓氏的平民乃至于奴隸獲得姓氏時的取名方式,是相當粗略原始的。
比如歐洲等宗教相關的,是宗教著名人物加上后綴,又或者父輩加上后綴。
比如杰克遜這個姓氏,jackson,jack+son,杰克之子。
又甚至是用外表特征來做姓氏,某個部位白的懷特和某個部位黑的布朗。
又或者某個島國的各種松下、川上.....
原本沒有姓氏記錄的地區,在某個時代后大規模冒出這類姓氏名字,就代表了當時的統治者有第一次進行了大規模人口登記的歷史事件。
從這類側面的文字變化,就可以了解到一個時代的情況。
又又比如,他生前的國家歷史上基本很少有“一個”、“一只”、“一類”這些量詞描述。
“一個”、“一只”這些描述,本身就是近代白話文運動時受到英語里冠詞a、an的影響的體現。
這類文字上的影響體現非常多,對歷史,對生活細心的人,會逐漸注意到這些問題。
歷史社會的影響,是在各個方面上體現的。
所以說,這些東西本身就和歷史高度關聯,可以側面印證歷史。
甚至某一些文字的產生,就是某些姓氏文字避禍時的生造產物。
然而,就算是絕大多數歷史相關的作品,在這一點上,也是沒有意識的。
那些喊著契合歷史,歷史正劇的作品,也都很少注意到這個問題。
還有發音之類的體現,諸如“尷尬”的發言和其本身是吳語借詞有關之類的事情,普通話的廣泛傳播,本身也是關聯著一次巨大的社會性事件。
堯言的目光落在了這個男人身上。
他也是機緣巧合之下才了解到這些信息,才開始注意這些,而且,這些東西太多太雜,想要詳細地梳理清楚,是要花上很多年時間的。
堯言自己本身只是拾人牙慧,在網絡時代了解這些并不費力。
但是......
眼前這個男人,是靠自己發現的?
在這種世界觀下獨立發現的?
還總結出了一套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