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下,權重就不一樣了。
生前的時代,堯言不止一次見到人們把持著“問題都有答案”、“問題都有能解決的方法”來看待現實。
固然,這其中有人們注意力的本能缺陷作為原因,也有回避困難的本能的缺點可以解釋.....
但,現實并沒有那么理想。
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把“現實”掛在嘴邊就和理想主義扯不上關系了。
然而事實是,整天喊著“現實”的人,也會有不少人在不知不覺中把問題理想化。
哦,用“簡單化”來描述或許更貼切。
“簡化”這個功能機制,也是在人類基因中、思維中根深蒂固的。
記憶有簡化機制,把經歷的事情概括化,然后只保留關鍵詞的,在記憶分區內儲存,回溯記憶時再從不同的地方調用組合起來。
人的記憶并不是攝影機式地把記憶拍攝下來,整段儲存。
而是會在概括化后拆解儲存。
好處是節省空間和“方便”。
壞處是在調用記憶時,人類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記錯了。
你并不知道你的記憶有沒有多調用一個詞語或者少調用一個畫面。
在沒有外部參照物的時候,人類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記錯了東西的。
什么?可以?
如果是認為那就好好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以自己的另一個事物的相關記憶作為參照物?
然而很可惜,這些“參照物”本身也是在你調用記憶時組合出來的,并非是“原本”。
人類也并不可能舍棄“簡化”。
如果舍棄簡化,人們會把自己經歷的所有一切事物的細節,無用的細節、重復的細節都累積在一起?
這并不是關鍵。
關鍵是人類沒有完整記錄的機能。
不具備這種生理機能。
別說缺少一個或者兩個畫面、詞語、聲音。
就算全部都在,但順序出現問題,沒準就會出現大問題。
因為人類思維“自動關聯機制”,可以通過某些看似不相關的詞語引導人們進行聯想。
原因,有一種說法是人腦記憶區間的“放置順序”。
簡單理解成書架即可。
說了“牛”,就可以引出一個和牛詞語概念基本不相關的“蟲”。
這個理論就認為“牛”和“蟲”位于記憶區間這個書架的相鄰上下層。
雖然在人的思維邏輯上沒有直接相關,但是結構上讓“牛”被調用時會牽連到“蟲”。
這是一種說法,一種堯言也不確定其真實性的說法。
在未確認真實性的情況下,它也可以是一種謠言。
然而,這種話,有多少人在他沒有強調真假的時候會抱有警惕呢?
怕是第一時間無法確定,又懶得去查,沒有去查的動力。
即使是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過了一段時間,這些信息被分割放進記憶區間里。
在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情況下如果被調用出來,會認為是自己想出來,又或者是在哪個權威來源那里獲得的。
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相信和傳播了這些不確定的內容。
如果是真實的,那還好說,但如果是假的,那么恭喜你,成為了謠言的傳播者甚至是制造者。
畢竟......一些內容切割掉一部分,就會從真實變為虛假。
但是,最關鍵的問題,這個時候反而不是這些內容是否虛假了。
而是他們已經相信了這些內容。
魔人認為什么要素的權重大?
魔人會和他一樣對“女王”進行高度防備嗎?
魔人會和他有一致的思考判斷流程嗎?
想一想都能夠粗略地明白不可能。
某些想法,是需要訓練的,是需要提醒的。
堯言之前判斷認為女王是因為重要性而成為女王,然后順利成章地做出了“推論”——
女王如果做出了什么違背魔人社會利益的判斷,那么就會被魔人們毫不猶豫地肢解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