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和突厥兩國打了一場關乎國運的一場大戰,大唐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可后續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是該如何處理突厥。
按理來說現在的突厥對外戰爭失敗,國內天災**不斷,已經是一塊砧板上的肉了,大唐可以隨意宰割這個手下敗將,可李淵與臣子們討論了半個來月也沒討論出一個滿意的結果。
雙方的分歧很大,各個勢力之間也談不攏,就這么一直拖著。
李淵被突厥欺負了這么多年,好不容易大敗突厥還斬了頡利,自然是巴不得趁此機會把東突厥徹底消滅,但以世家為代表的勢力卻不想突厥消失。
東突厥一直在世家與皇權的斗爭中充當著重要角色,是世家門閥與皇權博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籌碼,世家門閥多多少少的都與突厥有一定的聯系。
突厥人就像是世家用來威脅皇權的武器,皇權在面對強大的外敵時首要考慮的是內部的穩定,只有內部穩定了,皇帝才能全心全意的對抗外敵,也就是說皇帝要對付突厥人,第一個動作不是戰爭動員,而是去安撫拉攏世家,以保證對外戰爭時期的國內不出亂子,世家就可以借機索要好處,如果皇帝威脅到了世家的根本利益,他們就會聯合突厥向皇帝施壓,來保證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突厥人則是可以通過世家的走私渠道獲取草原上緊缺的鹽鐵的物資,還能是不是的到大唐搶一把,既可以拿捏大唐還能得到利益,兩頭的好處的事情不要做的太爽。
如今突厥人歇菜了,世家又不想失去這個制衡皇權的籌碼,所以極力反對大唐徹底消滅或是吞并東突厥。
他們給的理由很強大,一是那一套所謂的大國氣度、天朝仁義,還從外交上分析了消滅東突厥的弊端,說是會引起周邊國家的緊張,不利于大唐以后的外交。
二是從經濟方面考慮,世家官員認為突厥乃是不毛之地,不管是吞并還是消滅突厥之后,大唐必定不能任由草原長期處在混亂狀態,屆時勢必需要在草原駐軍,派駐管理的機構和人員,產出有限的草原難以供養這些軍隊和行政機構,朝廷還不富裕,草原不但不能給朝廷提供賦稅,還需要朝廷的補貼。
一句話概括就是消滅或是吞并突厥對大唐來說是得不償失。
其次是突厥的戰俘問題。
在戰俘該如何處理的問題上,主要的矛盾還是圍繞著東突厥的存留爭執不休。
唐軍手里的突厥戰俘加起來有近八萬人,都是擅長騎射的騎兵。
李淵擔心把這人放回去是養虎為患,用不了多長時間這些俘虜又可以搖身一變成為侵擾邊關的敵人。留著又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俘虜殺不得放不得,養著還浪費糧食,著實讓人頭痛。
世家官員不希望東突厥被過分削弱,又搬出那套我寫著都覺得煩的理論,不僅要放回突厥俘虜,還要朝廷重新冊封突厥各部頭人并予以賞賜,讓東突厥成為大唐的屬國。
最后還有撤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