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的一群人商討了很久,最終分為了兩派。
一派主張和皇帝一起搞死其他幾大世家,然后到海外建立王國。在他們看來,與其憋屈的待在晉陽,還不如為了后代的富貴去拼一把,皇帝幾天就打掉了太原王氏,其他幾個大世家在皇帝手里翻不起什么浪花,搞掉幾大世家,士族自然就會變成一盤散沙,如此一來大唐穩固,他們也會跟著受益。
另一派則不看好李元喆,他們認為世家的力量太過強大了,真要正面硬剛的話很可能兩敗俱傷,讓其他勢力鉆了空子。他們的理由很充分,前隋滅亡的教訓就在眼前,他們不認為搞定幾大世家就可以結束皇權與士族共天下的局面,到頭來還是沒辦法甩開士族。
李元喆沒有為難這些不看好自己的人,畢竟是腦袋別褲腰帶上的買賣,他們不愿意冒險也是正常。
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李氏族人跟著李元喆離開了晉陽。
一行人回到太原,李元喆迫不及待的宣布了一道影響深遠的旨意。
旨意的內容是:
一、太原王氏謀反,欲意弒君,所有主謀交由大理寺審判,查抄太原王氏所有資產全部充入國庫。
二、凡是在太原王氏控制下的奴籍人口及隱匿人口在重新登基身份信息之后除可獲得大唐正式戶籍外,還可以獲得每人二十畝的土地,這些土地隸屬國庫,種植者相當于朝廷佃戶,每年只需繳納田地收入的兩成給國庫,并且免稅三年。
三、凡是受到過太原王氏欺壓迫害之人可到太原、汾州和潞州的官軍駐地上告,只要證據充足,朝廷會為受難百姓討回公道。
四、河東道實行軍管,各級府衙暫停工作,各級官吏等待審查,無劣跡者繼續留用,有不法者視其輕重判罰勞改、流放直至斬刑。
五、河東道年滿三十的所有府兵到折沖府報道,經過培訓后回鄉接任里長,直接對各折沖府負責。
這五條內容每一條都是在挑動人的神經。
太原王氏就此被釘上了反賊的帽子,徹底斷絕了世家想要聲援他們的路。
第二、第三條內容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翻版,李元喆的想法是既然不能搞定那些士族,那就收買和發動百姓,后世的經驗告訴他,只要百姓發動起來了,誰來了都是送菜。
第四、第五條就是在河東道建立一套全新的行政系統,拿下太原王氏,河東道的那些官員和原有的行政體系必然不能再用了,所以需要另行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方法,同時這套方法也是李元喆做出的一種嘗試。
那種皇權不下縣的統治方式是在是隱患太多,世家豪族就是這種底層監管不到位的產物,李元喆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搞掉了太原王氏,自然不能讓河東道再次回到原來的狀態。
華夏的百姓只要能有安穩的生活,其實是很好管理的,是文官管理他們還是軍隊管理他們其實沒有太大區別,這也是李元喆敢于大膽嘗試軍管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