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喆先是派出了兩千近衛軍進入城中各處維持秩序,把守城墻上預留的兩個城門,又在幸存者之中選出了幾十個一眼看上去就很精明強干的人,讓他們組成幸存者管理委員會,將幸存者分為六十個百人隊,然后統計所有人的特長。
做完這些,李元喆將幸存者中的男女分開,一家人和帶孩子的以及老年人單獨安排到一處營房,其他人按照性別分到不同的區域入住。
被做過手腳思想和記憶讓幸存者們變得很有服從性,雖然人數不少,但管理起來卻是很容易,基本上是李元喆怎么安排他們就怎么做。
發現幸存者的這個特點,李元喆算是放下心來,他一直擔心這些后世自主性很強的人不好管理,需要費一凡周折,現在看來是他想多了,系統辦事還是很靠譜的。
幸存者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李元喆給這些人待遇也是最好的,吃穿用度基本保持在了后世的水平,除了沒有網絡、電視、廣播之類的娛樂活動,其他的能給的都給了。
這五千多人之中的老人和小孩數量很少,總共還不到一百人。
想想也是,生化病毒爆發的突然,年輕力壯的人應付那些喪尸都顯得吃力,更不要說這些行動不便力量弱小的幸存者了,他們能活下來真的是要感謝許書成,或者是感謝他們的住處附近有群員們需要的東西。
李元喆面對這些幸存者只能感慨生命的脆弱,其他能做的之后給這些人更好的生活,盡可能的不讓他們客死他鄉,讓他們完整的來,再讓他們完整的回去。
安排好這些人食宿,李元喆和幸存者管理委員會的人立刻根據統計結果著手挑選人手安排崗位。
這些人絕大部分都來自一些工業匯集的地區和各地的教育中心,總體來說以工人和學生、教師的數量最多,還有一些專業的設計人員和工程師技術人員及幾十個警察或士兵,整體的素質很高,正是李元喆所急需的人才。
他先挑出了警察、士兵和工程技術人員。
先挑出這些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人比較好安排。
警察可以成為治安系統的顧問和教官,加強大唐的治安、刑偵能力。
士兵可以成為新式火器部隊的教官,現在的近衛軍拿著后裝步槍卻用著排隊槍斃的戰術,完全無法發揮出其應有的戰斗力,有了這些專業人士指導,近衛軍可以逐漸向現代軍隊成長,不至于成為只靠火力打仗的部隊。
而把工程技術人員挑出來則是為了建立新的工業區,安裝調試從其他群員手里得到的各種機械設備,培訓專業的技術人員。
現在的灞橋工業區其實沒有什么有技術含量的工廠,幸存者之中的工人沒辦法安排。
李元喆的想法是盡快建立起一批真正的工廠,趁著幸存者在的這段時間把大唐的工業基礎建立起來。
幸存者們有著寶貴的經驗,正是李元喆所缺少的東西。
大唐的工業基礎幾近于無,有的只是李元喆貨架上的各種機床和機械,但沒有合格的工人與技術人員,其實這些東西的價值還不如一堆廢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