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高昌不到三天時間,吐蕃騎兵就和等候多時的尉遲恭部撞了個滿懷。
西域的雪停了,唐軍飛艇可以把敵人的行蹤隨時通報給各個方向上的唐軍,飛在葛爾東贊頭頂上的飛艇引導著尉遲恭部堵在了吐蕃大軍的前面。
兩軍相遇的地方是一片荒漠草原,到處都是隱藏在雪地里的尖銳礫石。
葛爾東贊選則這條路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礫石。
尖銳的礫石對馬匹的傷害非常大,即便是釘了馬掌的馬匹一不小心也會受傷,馬掌受傷的戰馬就失去了價值。
葛爾東贊認為唐軍不會想到自己會走這條危險的路,可他忽略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全殲了二十萬聯軍精銳奇兵的唐軍會缺馬?
再說了,以尉遲恭那種比李元喆更敗家的性格會在乎這點馬匹的損失?
而且李元喆明確說過,在戰場上只要是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有了皇帝這話打底,他還擔心個錘子!
干就完了!
于是葛爾東贊在最不可能遇到阻擊的地方遇到了強力阻擊。
前文有說過,吐蕃騎兵雖然裝備垃圾,但是戰斗力和戰斗意志都很強,一般的輕騎兵和他們打不一定能占到便宜。
問題是唐軍騎兵他是一般的騎兵,而是介于輕騎兵和重騎兵之間的存在,除了沒有給戰馬披上鎧甲,馬上的戰士防護力幾乎不比重騎兵差。
還有就是唐軍騎兵不配弓箭,是人手一架弩,雙方騎兵接觸之前會先發射一波箭雨。
吐蕃騎兵在騎兵接觸前也會釋放箭雨,只不過他們用的是弓,射程和威力與弩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唐軍在距離一百五十米的距離就能放箭,吐蕃人的弓箭只能在百米以內發回殺傷力。
許多吐蕃騎兵還沒有進入弓箭發射距離便被密密麻麻的弩箭射下馬去。
還沒有接觸,一箭未放的情況下吐蕃騎兵就損失了將近兩千人。
這還沒完,在唐軍距離吐蕃大軍接近一百米的時候,唐軍再次放出一陣箭雨,吐蕃一方又有兩點多人落馬,緊接著,七十米的時候,第三輪箭雨再次落下,又帶走了一千多人。
如此,雙方接觸之前吐蕃就損失了五千多人。
吐蕃一共才有多少人?
幾輪箭雨就帶走了將近一半的人,這仗還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