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土豆、玉米、紅薯、木木薯這些高產作物,加上引進的占城稻、李元喆又從其他世界陸續引進了高產小麥、各種油料作物、各種蔬菜、水果、棉花、橡膠、優質牧草等作物,大唐的農業產量連續連三年爆發式增長,而且市場上的農產品種類也漸漸豐富起來。
朝廷和地方上對農戶進行引導,幸存者留下的種植經驗在民間流傳,各種科學的種植方式深受百姓推崇。
多管齊下,大唐在天帝五年時已經基本解決了北方地區和江南、蜀中等地的溫飽問題。
據各地方駐軍系統匯總的數據,除嶺南、西域等地之外,大唐的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一千六百八十二斤,嶺南地區可統計人口的糧食占有量在人均六百斤左右,西域因為移民還在不斷增加,人均糧食占有量不好統計,但也能靠著土豆的收獲不至于讓移民們挨餓。
聽過大唐農業方面的發展成果,大朝會上的文武反應比之前聽到大唐有了幾萬里水泥路更大。
沒辦法,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糧食是一切的基礎,縱觀歷史,除了秦隋兩朝所有王朝的終結都源自于糧食的匱乏,吃不飽飯的百姓淪為野心家的棋子,王朝便是在饑寒交迫的百姓求生的舉動之中漸漸失去生機的。
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老百姓吃飽飯就不會造反,朝廷有糧腰板就硬,就有了應對一切挑戰的底氣。
七十萬人在外作戰九個月都沒能給大唐造成什么太大的影響便是最好的證明。
對于讓百姓吃飽飯這件事,歷代的有志帝王都有著很執著的追求,能做到的卻是鳳毛麟角。
李元喆最初的目標也是先讓大唐的百姓吃飽飯,既然目標眼看就要實現,他便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李元喆對眾臣沉聲道:“經過諸位的努力,大唐發展的很好,朕相信大唐的未來是光明的,是充滿希望的,在此真要代表皇家,代表天下的百姓向你們表示感謝,諸位卿家,你們辛苦了!”
群臣行禮道:“全賴陛下宏德,臣等不敢居功!”
與臣子們客套了幾句,李元喆切入正題:“讓百姓能吃飽飯是一件大功德,但是朕覺得只讓百姓填飽肚子還不夠,朕不僅要讓大唐百姓再無饑饉之憂,還要讓大唐的百姓有更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不僅是吃飽,還要讓百姓們吃得好、穿的好、住的好,朕要讓大唐百姓餐餐有肉食,季季換新衣,夏有清風徐涼,冬有棉衣暖房,康健時龍馬精神,病痛時有醫可治,幼年時有書可讀,青壯時有為可施,年老時頤養天年!”
“朕知道這些目標很大,也很遙遠,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是所有的路都是人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不去努力就永遠無法達到理想的彼岸!”
“朕之所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希望諸君能與朕共行,建立一個富足、文明、強盛的大唐!”
這是他第一次公開表明自己的理想。
皇帝的理想刺激到了群臣。
誰不想看到一個皇帝口中的美好世界出現?
誰不想參與到建立美好世界的行動之中?
這是名垂青史的功德!
但,正如皇帝所言,這樣的世界離他們很遙遠,大部分人甚至從來沒有想象過會有這樣的一個世界。
--我們真的能做得到嗎?
激動之后是沉思,是反省,當然,也有惶恐與不安。
目標太大,不少人想想之后便不敢再想,他們生怕自己的有生之年沒辦法看到皇帝描述的未來。
遺憾,看不到結果他們便多了一份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