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時珍抬眸,正想跟老太太解釋。
他不是為了找孩子的事惆悵,而是他壓根就沒指望能找到自己的孩子。
就看見楊晚伊站到門口。
“晚伊,小錢人走了?”
“剛走。”楊晚伊進屋道:“周神醫,你能跟我說說,當年的一些細節嗎?”
周時珍露出一抹苦笑:“晚伊,別費神了。他們怕是早就不在了。”
老太太的急脾氣上來了:“你這個人,活了一輩子。總是這樣的自以為是,你當年一聲不吭,說去參軍就去參軍,留下我受人恥笑......”
她的話說了一半,才恍然發覺,自家的孫女也在屋里,頓時停了下來。
楊晚伊微怔,老太太這口氣,怎么這么像是指責負心人的姑娘?
她的目光在周時珍和老太太的身上打量。
最后還是周時珍沒忍住,說出了當年的真相:“別猜了,也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
“當年確實是我負了你奶奶。沒有考慮到你奶奶的處境,就一心想著報國,沒有跟家里人說一下,就跑去參軍,當了軍醫......”
“等到我再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六年后,你奶奶早與嫁給你爺爺。”
“我又回到軍中,與我后來的妻子成了親,生了4個孩子,卻在1949年海市最后一場戰役中,與家人走散......”
這一散,就是大半輩子。
他守在海市找了幾十年,也沒能找到自己的孩子。
最終徹底死心了。
人老歸根。
他在前幾年拒絕徒弟的贍養,獨自回到黃豐鎮開了一家中醫館。
周時珍抹了抹眼淚:“晚伊,他們怕是早就死在那場戰亂之中。”
這是認識周時珍以來,楊晚伊第一次看到,這個心善嘴毒的老頭抹眼淚,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又不知道從何勸起。
一旁的老太太心里也不好受。
她與周時珍從小一起長大,又自小定親。
就因為周時珍不管不顧去參軍,又沒有一個消息傳回來,她受不了輿論及家人給到壓力,才嫁到了楊家。
周時珍回來的那一年,她第一個孩子已經在肚里......
誰能想到,兜兜轉轉.
幾十年過去,兩人以這種方式,成了老來伴。
如今看著周時珍,獨身一人,沒個兒女送終,她的心里也不是滋味。
“周老頭,你是個好人,行醫救人,做了不少善事,老天有眼,不會讓你這樣的好人,沒個后人。”
老太太頓了頓,眼神堅定的說道:“人沒找到,不代表不在了。”
這個老頭,比她還大兩歲,到年底,就是82歲大壽。
她總得給這個老頭,留一個活著的念想。
楊晚伊看出了老太太的意圖,立馬說道:“周神醫,我奶奶說得對,說不定啊,你的重孫子都上學了。”
周時珍的眼里,顯現出幾分期盼。
他做夢都想找到自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