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國內零售市場只有兩種形勢,一種是大型國營百貨,比如陳超舅舅所在的中山百貨,另外就是雜貨店,大多數是夫妻店,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零售形勢了。
陳超記得前世超市這種零售模式進入蓮城是1998年之后的事情,而且期初規模很小。
盡管一開始都是小超市,可是給人帶來的震撼非常大,陳超記得自己第一次逛超市的時候感覺特別新奇,把貨架上的東西拿起來,又放回去,甚至想,我就是拿了揣兜里會不會沒事?
后來陳超自己當老板,最頭疼的就是和零售商打交道,因為生產出來的燈具要進商場,進場費不說,還得求爺爺告奶奶,這讓陳超知道渠道為王的道理。
沒有銷售渠道,你生產出來的產品就算是再牛逼也只能擠壓在倉庫里。
陳超本以為網絡渠道可以救自己,但試水之后才發現,各大電商平臺更霸道。
比如雙十一活動,要么你交錢參加活動,要么你就被徹底邊緣化,電商方面是非常強勢,作為商戶,那也是跪著活的日子。
陳超也想過自建渠道,但是最好的日子早就過去了,那是一個有錢也斗不過阿里的時代了,何況陳超還沒錢。
書桌旁電風扇呼呼吹,陳超心中熱血涌動,他要用這兩萬塊錢開超市。
一開始當然不可能太大,但這是一片廣闊的藍海,也就是說根本沒有競爭者,自己的超市基本上可以吊打雜貨店了,那樣的話很快自己就會有錢開第二家、第三家超市。
到最后的目標當然是做到像沃爾瑪那樣。
對了,沃爾瑪,陳超忘了沃爾瑪是什么時候進入國內市場的,不過隱隱約約記得也是九十年代的事情。
下定決心,說干就干,在回鄉之前,超市必須開起來,陳超很擔心自己的穿越會引起蝴蝶效應,搞不好有人在自己之前先把超市開起來,那就麻煩了。
首發優勢很重要,開業的時候做點促銷,要一炮打響。
陳超找到母親,把爸爸的腰包借來,那個時代做生意的人都會有個腰包,大額現金就放在腰包里,外面套個外套,路人也看不到,這樣比較安全。
揣著兩萬塊錢,陳超套上一件寬松大T恤出門上街去。
*****
這個時代很躁動,每天都有人放鞭炮開業,也有欠了房租跑路的,很多人下海也是頭腦一熱,但最終涼涼。
此時根本沒有什么房屋中介,租房一般是兩條渠道,靠親戚朋友介紹,或者是自己上街找。
陳超走了幾條街,都沒找到合適的,太繁華的地段,比如中山街,那基本上都是國營的,暫時效益還不錯,還沒有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不可能租給你。
太偏的地段,那開超市肯定不行,二十年后蓮城的幾個大超市都是遠離市中心,因為那時家家戶戶都有車了,所以停車地方大就可以,但此時選擇的店面一定要是步行能到的。
走了半天,腿都快走斷了,陳超還是找不到合適的店面,此時真是懷念網絡時代的便利。
走進一家街邊的雜貨店,陳超要了一瓶冰鎮汽水。
“老板,用一下你的電話行嗎?”
“長途還是市話?”
“市話。”
“五毛一分鐘。”
“媽的。”陳超心中不爽,但只能答應了,“待會和汽水一起算吧。”
陳超打到尋呼臺,呼大奎的BB機,放下電話,陳超對老板說道:“老板,占用一下你的電話,待會我朋友會打回來。”
“那還要五毛。”
汗!
“老板,接電話是不用錢的。”
“你占用我的電話,別人就不能打了,這當然要收錢啊。”
“你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