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一種完全基于神學的揠苗助長。
首先,他們這些能量生命就是神,一切的本土土著,都要服從神的一切想法,且不可置疑神。
如果他們置疑神,就會被神抹殺。
他們只需要服從者,而不需要其他的任何東西。
但是,想要做到這一切,卻需要付出非常非常多的努力。
這個努力,就是在虛擬世界里面,演化他們所遇到的土著文明,然后經過一次次的實驗,試驗出能夠最快讓他們擁有建設基站的能力。
而現在他們研究出的好處,就因為一個傻傻的太陽主人,就全部免費贈送給薛旺和他身后的地球文明了。
這個奇跡年,遠比過去的牛頓奇跡年,亦或是愛因斯坦奇跡年,還要奇跡很多。
牛頓和愛因斯坦,不過是一年發表了三篇對于人類科學事業,有著很重要影響的文章而已。
而現在的太陽奇跡年,全世界一共發了超過一千篇文章。
這些文章分為各個領域,每一個領域的文章,都堪比當初牛頓和愛因斯坦奇跡年所發布的文章對于人類科學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人類科技的基礎,也就是科技根基,得到了一個本質的提升。
而這些提升,很快就應用在了實際領域上。
而那些經過升級和強化的超級計算機,現在每天所作的就是計算新的難題。
這種正向循環,簡直讓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覺得自己還能再干五百年。
什么996?那簡直弱爆了。
在面對科技不斷前進的機會之下,他們恨不得每天007!
不過,人類作為碳基生物,最可悲的一件事情,就是人類需要休息。
不過,就算是這樣,科研人員們也開始了三班倒的接力科研。
在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科研這種東西,并非是越多人越好。
因為,知識的傳遞是有成本的。
因此,一個少量人數的穩定團隊,才是最有可能出成果的。
但是,現在卻不一樣了。
當新生代的科研工作者足夠多的時候,足夠優秀的人才足夠多的時候。
當一個眼神就能化作千言萬語讓對方理解你的想法的時候,那種什么只有少量人的效率才最高的理念,都成為了一種狗屁。
因為這種不斷的刺激,那些還在小學的孩子們,夢想紛紛變為了長大要做科學家。
而這種想法,與舊時代那種小時候想要做工程師,長大了卻想做資本家不同。
這個時代,已經不以錢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指標。
而是用論文,用成績來說話。
你發表了一片國家級論文?
那你就是青年才俊,就能夠有許多和你性別相反的同類生物,像你表達愛意。
而若是你發表了一篇地球級的論文?
那么你就是天才,你就擁有舊時代大資本家才有的種種特權。
當然了,一般而言那些能夠發表地球級論文的科學家,也沒有什么時間來享受。
不過,這些奇跡論文發布之后,最顯著的效果,就是延長了科研人員的科技壽命,以及人類整體的科技水平。
從第二年開始,整個地球就像是邁入了未來世界的范疇。
而與此同時,又有許多地方,還處于舊時代的模樣,這種反差和對比的感覺,讓許多人覺得現在是個非常好的文學創作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