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閑這一招,有點中西結合的味道。
為什么西方童話里,公主王子國王一家子都住在城堡里?不是城堡的住宿環境多么奢華,而是現實的治安逼得他們不得不住在軍事防御意味濃郁的城堡里,羅馬帝國崩潰之后,相繼建立起來的蠻族國家帶有濃郁的部落遺風,地方貴族權力極大,國內相互征伐那是家常便飯,看國王不順眼,組織軍隊把你國王捅了都不稀奇,所以西方城堡林立,各個軍事領主居住在生活條件奇差的城堡中隨時應對可能打上門的戰爭。
東方也差不多,在西夏崛起后,連續幾次平叛戰爭大敗的北宋不得不推出一項重要國策,邊境弓手部隊來防御西夏的平夏鐵鷂子進襲,官府支持地方民團在邊境開墾田地,建筑碉樓,宋軍禁軍春秋保護邊民弓箭手耕種,冬夏兩季西夏最容易侵擾宋邊時候,則由弓手團結作為主要戰斗力,抵御夏人。
若不是北宋崩潰于金,這種碉樓推進的方法還真有可能把西夏困死。
后世袁崇煥也是繼承了這一戰略,想要靠著堡壘推進將后金逼服,可惜他親手推下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一顆,殺東江都督毛文龍,毛文龍死,東江鎮撤,部隊撤到山東,遭受地方士族老爺的歧視,兵變,戰斗力強悍的遼東兵打爛了山東省,然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毛文龍干兒子部將帶著紅衣大炮投奔了清軍。
最后明軍堡壘不再是堅不可摧,炮火下,反倒成了清軍圍點打援的重要籌碼。
不過對于攻城能力弱的可以,沒有弩炮投石機的匈奴人來說,碉樓弓手戰術簡直完美!
碉樓高五層,第五層是磨坊以及主要糧食儲備區,三層有瞭望塔,每層都有公共廁所,并且一層建設有蓄水池以及煤爐子,一層燒煤,就能供應整個碉樓的取暖,至于一棟樓需要塞下三千人,一個個房間小的跟倉庫一樣,五人一戶只有二十平米居住空間,做飯還需要去公共廚房,那就只能是自己克服了。
畢竟照比大冬天顛沛流離的逃難,有暖炕睡,還有有白面饅頭就蘿卜咸菜,對于邊民來說,已經是格外奢侈了。
而且四十座碉樓星羅棋布,夏季時候正好應對了各自農墾區,便于澆灌管理,還卡住了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大部分主要入口,對于匈奴人來說,真有點狗咬凍粑粑橛子的感覺。
真要是拼了命的攻擊,碉樓也不是拿不下來,可是取得碉樓里幾千人的口糧財富,自己搭上個幾百一千條人命,拿下劉閑四十棟碉樓,足夠人口稀少的匈奴人傷筋動骨了,可你要不管它,還有被漢軍依靠碉樓堵住后路的危險,輕易他們也不敢深入地形崎嶇的黃土高原區域了。
凌亂的怒吼聲中,又是一場碉樓戰激烈的進行著。
地理位置上,建設格外激進,直接脫離山地保護,建設在了無定河邊的上李鎮碉樓,數以萬計的匈奴人猶如狂奔在草原上的野馬群那樣,將粗壯得真猶如粑粑撅一樣的水泥碉樓圍了個水泄不通,四面八方,箭雨就好像風暴那樣鋪天蓋地的襲來。
可是,箭對水泥可沒有傷害,噼里啪啦的脆響中,射出來的劍折斷在外面包磚上,又是無力的在碉樓腳下堆積了一層,真正造成傷害的,也就十幾個扛著大木頭,又是嘿呦叫著撞著鐵大門的匈奴下戶了。
不過敢在平原上住,怎么可能沒幾分膽略?這些匈奴兵撞得正爽時候,冷不防嘩啦的聲音中,從大門上的孔洞中,滾燙的開水噴了出來,架在煤爐子上滾開的大鐵鍋潑灑下,就算穿著皮帽子戴著老羊皮襖,匈奴人一個個也是燙的吱哇亂叫,滿地打滾,扔下攻城木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