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內景經》
《內景經》又名《太上琴心文》、《東華玉篇》、《大帝金書》。歷代稱它是魏晉間道士養生之書,其實它遠在一般藥物養身、術數延命之類書之上,而是一部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以身體臟腑各有所主的理論為基礎,結合道教人身百脈關竅各有司神之說,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為主的修煉要訣。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經典,故又稱《上清黃庭內景玉經》。
《內景經》包含著一些醫學理論,分別論述了人體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狀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著重闡述了人體五臟及膽腑的生理作用。經中認為心是臟腑之王,能知寒熱、和營衛、通血脈、調陰陽;心開竊于口舌,能吐納五臟之氣,識別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體和無病身不枯。肝主謀慮,藏血、魂魄之居。
折疊內容
經中認為肝開竅于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關鏡。肝氣上與三焦氣合,下為口中津液,津液過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氣流布,百骸受潤,則無疾病。脾為倉廩之本,納谷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認為脾居中央,橫在胃上,外應臉色;脾胃相合供應營養,那么血脈通暢,筋骨強健、肌膚豐潤、營養全軀,就能延年益壽。故它重視脾的功能,稱脾為下黃庭宮、人體的根本、五臟的要樞。肺為氣之本,開竅于鼻,布氣于七竅,主耳目聰明。認為肺氣起自三焦,能調理五臟之元氣,人若能把津液吞進丹田,那么膚色亮澤,百脈通暢,齒堅發黑,不會衰老。腎者精之處,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骨。經中認為腎主五臟六腑、九竊津液之相連,開竅于耳,腎氣充足,則耳聰目明,筋強骨健、百脈通暢。又腎藏精,認為人若止精可長壽。經文認為,膽主決斷,為六腑之精。人若膽、力互用,能攝虎兵。又認為膽外名于眉目之間,喜怒皆行此處,憤則發上沖冠。
折疊觀點
《內景經》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經》中“五臟神“的觀念,發展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之說,認為人體各部位人體多神,而以五臟神為主,故重視存思五臟神的色、形、氣、服飾、姓名等。《內景經》對于存思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神,都分別加以論述,其中對存思心神的論述最多。如經中述道:“心典一體五藏(臟)王,動靜念之道德行,清潔善氣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棟梁,晝日曜景暮閉藏,通利華精調陰陽。“這是認為心有神靈,且是五臟之王,倘若經常存思心神,那么陰陽和順,臟腑調勻,均無疾病。存思肝神:“肝氣郁勃清且長,羅列六府生三光,……五色云氣紛青蔥,閉目內眄自相望。“
肝屬東方木位,主青,故肝氣旺盛清而且長時,如東方之木主春,肝為生氣之本,閉目冥想生氣遍照體內五臟之腑,與臟腑相應,上為五色云,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徹,久久即可自己內視臟腑。“內視“是存思法中一種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煉者閉目存思,潛神入定后,內觀形體,神氣充溢而使體內朗然洞徹的景象。關于存思脾神:“脾長一尺掩太倉,中部老君治明堂,……黃衣紫帶龍虎章,長精益命賴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脾居中宮,存思脾神,即可增長精氣,延長壽命,心虛洞鑒,神靈自通。關于存思肺神:“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玉闕。……素錦衣裳黃云帶,喘息呼吸體不快,急存白云和六氣,神仙久視無災害,同之不己形不滯。“肺為金宮,在五臟之上,狀似華蓋。
童子、白云都是指肺神。當喘息不定呼吸不暢、身體不快時,就趕緊存思肺神,便能調和六氣而無災害,常用此道,可保形體不枯衰。關于存思腎神:“腎部之宮玄闕園,中有童子冥上玄,……蒼錦云衣舞龍幡,……百病千災急當存,兩部水王對門生,使人長生■九天。“腎為水宮。玄闕園,喻指腎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腎神。當人正生病時,就應立
都有神靈居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將人身分為上元宮、中元宮、下元宮三部分,每部分的元宮都有八景神鎮守,即上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上元宮中,中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中元宮中,下部八景神鎮在下元宮中。經中認為人們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則三田五臟的真氣調和,不會有疾病,甚至能乘云升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神的名字并非隨意起的,而是根據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處方位以及顏色、狀態等,加以提煉概括成的。如對面部七神的介紹:“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