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景經》包含著一些醫學理論,分別論述了人體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狀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著重闡述了人體五臟及膽腑的生理作用。經中認為心是臟腑之王,能知寒熱、和營衛、通血脈、調陰陽;心開竊于口舌,能吐納五臟之氣,識別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體和無病身不枯。肝主謀慮,藏血、魂魄之居。
折疊內容
經中認為肝開竅于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關鏡。肝氣上與三焦氣合,下為口中津液,津液過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氣流布,百骸受潤,則無疾病。脾為倉廩之本,納谷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認為脾居中央,橫在胃上,外應臉色;脾胃相合供應營養,那么血脈通暢,筋骨強健、肌膚豐潤、營養全軀,就能延年益壽。故它重視脾的功能,稱脾為下黃庭宮、人體的根本、五臟的要樞。肺為氣之本,開竅于鼻,布氣于七竅,主耳目聰明。認為肺氣起自三焦,能調理五臟之元氣,人若能把津液吞進丹田,那么膚色亮澤,百脈通暢,齒堅發黑,不會衰老。腎者精之處,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骨。經中認為腎主五臟六腑、九竊津液之相連,開竅于耳,腎氣充足,則耳聰目明,筋強骨健、百脈通暢。又腎藏精,認為人若止精可長壽。經文認為,膽主決斷,為六腑之精。人若膽、力互用,能攝虎兵。又認為膽外名于眉目之間,喜怒皆行此處,憤則發上沖冠。
折疊觀點
《內景經》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經》中“五臟神“的觀念,發展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之說,認為人體各部位都有神靈居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將人身分為上元宮、中元宮、下元宮三部分,每部分的元宮都有八景神鎮守,即上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上元宮中,中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中元宮中,下部八景神鎮在下元宮中。經中認為人們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則三田五臟的真氣調和,不會有疾病,甚至能乘云升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神的名字并非隨意起的,而是根據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處方位以及顏色、狀態等,加以提煉概括成的。如對面部七神的介紹:“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耳神空閑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齒神■峰字羅千“。
這些神名都是對相應器官進行形象的概括,各具特色。經中認為,人體正是靠這些神的主宰,才是以維持生理活動正常地進行,才能“形與神具“。這些神有別于超自然力量的神,而是主宰人體生理活動的“功能神“。這也反映出古時人們對人體器官功能的一些正確認識,但他們卻將人體器官功能的主宰歸結于神,是明顯錯誤的。
折疊編輯本段存思法
《內景經》還對《存思法》進行詳細闡述。早期道教《太平經》中就有存思五臟神萬病都可消除的說法,《內景經》繼承這一思想并加以進一步發揮。認為“存思百念視節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雜念。并認為“可用存思登虛空“,這是把存思之法當作學仙之道。可以說,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煉方法,也是《內景經》的核心內容。所謂存思之法,《內景經》中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指存思身內諸神,另外指存思身外之物。
活這也反映出古時人們對人體器官功能的一些正確認識,但他們卻將人體器官功能的主宰歸結于神,是明顯錯誤的。
折疊編輯本段存思法
《內景經》還對《存思法》進行詳細闡述。早期道教《太平經》中就有存思五臟神萬病都可消除的說法,《內景經》繼承這一思想并加以進一步發揮。認為“存思百念視節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雜念。并認為“可用存思登
鎮守,即上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上元宮中,中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中元宮中,下部八景神鎮在下元宮中。經中認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