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代魏王,最看重的就是名分,他連少梁的獨立都不肯承認,寧可將少梁逼到秦國一邊也不肯接受少梁從此不再是他魏國附庸的事實,又怎么可能將維持百余年的霸主之位,讓渡一部分名分給齊國?
“這……魏王為何不答應?”
惠施無法理解,畢竟在他看來,魏國早已失去了對齊國的控制,甚至于,齊國已逐漸擁有了挑戰魏國地位的實力,既然如此,何不拉攏彼此利害沖突較小的齊國,一致對抗秦楚兩國呢?
對此無法理解的他,反復強調與齊國結盟的種種好處:“魏國與齊國結盟之后,便可說服齊國牽制楚國,再者,沒有了齊國的限制,魏國更容易促成三晉同盟,一致對抗秦國……”
瑕陽君面帶微笑看著惠施侃侃而談。
他承認這位年輕人有眼界、有才華,但對于某些事卻了解不多。
比如三晉同盟,別看韓國如今就是魏國的盟友,只要魏國拉攏趙國,仿佛就能促成三晉同盟,但事實上這件事非常難。
因為秦、齊、楚三國都不會坐視三晉同盟的促成,三晉同盟,那就相當于一個晉國,曾經首先稱霸中原的晉國,秦、齊、楚三國都不愿晉國或者類晉國的同盟再次出現。
正因為如此,趙國長期駐有秦、齊兩國的使者,雖然這兩國都抱著將趙國拉攏到自身的目的,但有一點兩國是一致的,那就是絕不允許三晉同盟的出現。
趙國為什么敢侵占衛國,為什么敢與魏國發生戰爭,因為趙侯知道就算他趙國敗了,秦、齊兩國也是絕對會派兵支援他的,否則一旦他趙國向魏國屈服,形成了以魏國為首的三晉同盟,那天下的局勢可就徹底改變了。
雖然不知是誰率先放出了這個謠言,但眾所周知,一旦三晉抱團,形成了比擬當年晉國的龐大同盟,介時無論是秦國還是齊國,亦或是楚國,三晉同盟皆無畏懼。
是故,想要促成三晉同盟,十分艱難,因為事實上,魏國其實就在朝著三晉同盟的戰略前進,只不過秦、齊兩國頻繁從中作梗,未能實現罷了。
但即便如此,瑕陽君依然從惠施的觀點中得到了啟發,即他魏國可以通過釋放善意與齊國和解,真正的敵人就只有秦國與楚國。
如此一來就只剩下兩個方向的敵人了,一個是河西方向秦與少梁的聯軍,一個是睢縣方向齊、楚、宋、衛四國的聯軍。
那么,他魏國應當率先向哪路展開反擊呢?
“……四國聯軍!”瑕陽君率先說出了他的想法。
“瑕陽君明見……”惠施拱了拱手,表示贊同。
畢竟在他看來,集結于睢縣的齊、楚、宋、衛四國聯軍雖看似人多勢眾,但仔細推敲就知道,這支聯軍其實十分虛弱。
先說齊軍,也就是齊高唐大夫田朌率領的齊軍,只要魏國與齊國達成了協議,這支齊軍肯定是會撤退的,那就只剩下楚、宋、衛三國。
其中,自早些年魏韓兩國聯合進攻宋國起,宋國就已經倒向了齊國,而現如今,衛國作為魏國前附庸國,也倒向了齊國,只要魏國與齊國和解,宋、衛兩國的軍隊也會撤退——當然,就算不退也無所謂,畢竟宋、衛兩國只是小國,就算兩國堅持助楚國討伐魏國,魏國也能憑強大的軍隊將其擊敗。
總而言之,只要魏國與齊國和解,魏國南面的敵人大抵就只剩下楚國的軍隊了,而楚國的軍隊嘛,誰都知道那是遠不如秦國的。
因此,惠施在繼‘親善齊國’的主張后,又傾向于率先反擊睢縣的楚軍,然后才是河西方向的秦軍。
這個次序與瑕陽君不謀而合,不過略有區別的是,惠施僅僅是因為顧慮秦國軍隊的強大,而瑕陽君則是將少梁的因素也算了進去——只有他知道,少梁的軍隊有多么的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