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許行所言,少梁的大致地貌,其實與楚國是十分相像的,區別在于少梁的土壤大多都是黃土,很少含帶巖石,優點是黃土稀松,不易形成水澇,利于種植,確切是這種土壤易被流水沖蝕——可見他已經看到了少量水土流失的情況,也明白少梁已經在這方面做出補救,在涺水上游的梯田上種植了桑樹、桃樹等樹木,盡可能地減少土壤被流水沖刷。
“……聽說這些都是子梁大夫的建議。”許行很驚奇地看著李郃。
畢竟據他所知,李郃雖是平民出身,但幾乎沒有種過地,到了少梁之后就投奔了軍隊,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從未接觸過農事的年輕人,居然能想出梯田這種奇妙的方法來擴大可以耕種的良田,甚至還懂得引活水入田,而不是單純將水引入梯田就完事以至于造成田地的水澇,這在許行看來十分神奇。
對于許行的嘖嘖稱贊,李郃笑著說道:“我這也是被逼無奈、別無他法,畢竟我舊梁曾經就只有幾萬畝田地,縱使精耕細作,也養活不了全城,是故也就只能另辟蹊徑……農事,還得仰仗先生,不,仰仗許大夫的經驗。”
別看許行年近四旬,卻也被李郃這句‘許大夫’說得面紅耳赤,連連擺手,直道不敢。
雙方一邊吃酒用飯,一邊談論著農事,從改良谷種、提高畝產,談到了五谷之外的糧食作物。
期間許行對李郃說道:“楚、越之地,有一作物名為‘芋’,不知子梁大夫何曾聽說過?”
『芋頭?』
李郃微微一愣,心說自己只記得番薯,怎么就忘了這種芋頭呢。
他連忙道:“愿聞其詳。”
于是許行便叫陳相將芋頭的事告訴了李郃:“……楚越一帶有一物名為芋,生長于溫暖濕潤之地,大葉、實根,易種易活,今日許師與我等勘察舊梁一點的地形與氣候時,發現少梁多水,與楚國極為相似,且氣候亦相差不大,故而想起此物……此物或許能在少梁種植。”
說著,他將芋的習性以及種類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李郃,此時李郃才知道,原來芋不止一種,單單楚越之地就有十幾種芋頭,習性與莖葉大致相同,僅實根有所區別,口感稍有差異。
對此李郃倒不感到奇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嘛,只要能當食物就行,至于口感,對于饑餓的人來說,口感只是其次。
想到這里,李郃便問道:“能否引入我少梁?”
聽到這話,陳相笑著說道:“此事容易,我叫我弟去一趟楚越之地,采集那十幾種芋的實根即可……子梁大夫或許不知,此物無種,移植此物只需將其實根泡在水中即能發芽,甚至可以將一塊實跟切成數塊,泡入水中,每塊皆可成活,故我稱易種易活。”
李郃微笑不語,連連點頭。
于是乎,在一頓飯的工夫里,許行師徒幾人就與李郃商量好了農家未來的鉆研方向:由許行與弟子陳相負責改良谷種、提高畝產;而陳辛則負責游歷諸國,辨別百草,將芋頭這類適合種植在少梁的作物引入少梁。
除此之外,也是在李郃的建議下,許行師徒二三十人雄心勃勃地想要編著一部書籍,繼承昔日上古神農氏未完的事業,記錄天下千萬種植物,挖掘其可食性、藥用性,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百草綱目》,糾結之處在于許行又想假托神農氏,叫《神農氏百草綱目》,而陳相、陳辛等弟子則建議加上‘許子’,叫《許子百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