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當局更是滿意無比。
因為這座碼頭掙到的錢,外國的船舶前來停靠,碼頭管理費,使用費,都將用美元支付,這些收到的錢,又增加了馬爾代夫的外匯儲備。
又比如,投資一座服裝工廠。
這座服裝工廠,如果是產品出口,也一樣要經過馬爾代夫國家銀行,又能夠掙到更多的美元,又增加了馬爾代夫的外匯儲備。
像華夏來說,每年吸收的外資都是海量。
利用外資,來挖掘國內的剩余產值。
像富士康進入大陸,30年發展百萬員工,僅這一家公司,就占到了華夏年出口量的4%,將帶來多少外匯儲備?
這就是外資的含義。
……
可為什么,馬爾代夫接受外資,只接受美元,卻不接受人民幣呢?
這關系到一個流通性的問題。
美元是世界貨幣,拿著這些錢,馬爾代夫可以購買到世界上的任何東西。
但拿著人民幣,就只有去華夏消費,去進口華夏的產品。
可問題來了,路途太遠,并不合適。
他們最大的貿易伙伴是印度,他們有正式的經貿合作,彼此是最惠國待遇,擁有低廉的關稅,默契的合作,還彼此是鄰居,海運兩天就到。
就大大縮減成本。
可去華夏呢?
海運需要14天,還需要高額關稅,成本就大大增加了。
根本就劃不來。
但這都不是最嚴重的。
如果這2.5個億,僅僅是持有,也就罷了,需要的時候就花,那該多爽?
可賬不是這么算的。
林嶺東投資2.5個億,這些錢都是要花出去的,需要購買起重機,進口混凝土填海,需要大量的機電設備,兌換成拉菲亞之后,這些都需要馬爾代夫去解決。
可馬爾代夫有什么?
什么都沒有。
國家沒有資源,沒有能源,還沒有產能,缺乏基本的支付能力。
連勞工都是海外的。
林嶺東注入2.5個億人民幣,對應的3000萬美元,如果全花出去,這些都是要馬爾代夫當局來進行支付的。
林嶺東面善還好。
要是心黑一點,他們不僅一分錢掙不到,搞不好還得倒貼出去。
付出大量寶貴的外匯,按下2.5個億的人民幣在手里。
再去進口華夏的產品,付出高額成本,豈不虧個底兒掉?
……
阿卜拉欣這邊,更是糾結無比。
反背雙手,一聲長嘆。
難啊,難!
馬爾代夫的困局太多,他深感無力。
可更加郁悶的是,為什么會和自己討論這個問題?
他感覺自己已經被繞暈了。
還說得有理有據。
想留下一個投資,就這么難么?
站在阿卜拉欣自己的角度來說,他是恨不得一口答應的。
2.5個億,折合3000萬美元的樣子,這樣就輕松多了,這樣的投資力度是可以接受的,也很合適。
如果促成投資,那將是他上臺以來,最亮眼的成績。
可以在國會當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