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條橫幅,看來是去年春節時期留下的,也沒人去撤掉,看來是故意留下,給進場的員工先打個預防針,富S康的加班文化業內三絕,郭老板名不虛傳,果真是個狼人。
雖然后世風光無限,可這一位老板,當初的風評可不太好,同時期在臺島的塑料企業恨之入骨,靠肯干臟活,和肯干累活兒發家,頻頻破壞行業規則。
先不管他代工的東西有復雜,可這一位的核心產業其實很清晰,塑料!
他是干塑料起家的!
他的第一家廠子是塑料廠,初始資金很低,攏共不到10萬新臺幣,在73年建立洪海塑料,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掃頻旋鈕。
可僅僅是這一項產品,沒干幾年就掙了大錢。
70年代初,正是塑料制品席卷全球的時候,居民們擁有一只塑料口袋,也好幾年舍不得扔,只要投入塑料業就是血賺,培養了制造業的黃金一代。
就比如李超人,這一位便是塑料花發家的,接著開辦長江塑料廠,靠生產塑料桶盆發家致富,那年代的塑料桶可是個稀罕玩意兒,在港島被當為嫁妝的八大件,誰家沒個塑料盆都是low批,這可是高檔貨色。
投入低,技術低,銷量廣,利潤高。
縱觀整個商業歷史,沒有哪一種原材料,能有塑料產生這么深遠的影響,白手起家的金牌項目,到了70年代中期,港島的筲箕灣,大浦元朗等地區,林立著數百家,加上小作坊在內數千家塑料企業。
而對面的臺島,商業教父王詠慶所創建的臺塑集團,其實力還遠超郭老板。
嚴格來說,郭老板進入塑料算是晚的,競爭的壓力很大,發了財之后擴充產能,遇到這些老牌企業,老牌強敵,就顯得很吃力了。
可這位郭老板,是個狼人。
他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他從電視機旋鈕下來之后,開始接電腦的塑料接插件,別人接件,就只做頭子,開模壓塑交工。
可郭老板不一樣。
為了取得更多訂單,他主動給客戶說,你把電線給我,我把線給你一起串了。
電腦的排線,動輒四五十根一條,這得多麻煩?可他不怕,將這些臟活累活大包大攬,給對方一起做了,就變成個什么情況?
提前轉變為代工企業。
從塑料接頭,變成電腦排線的代工廠家。
工廠的名字都改了,從塑料廠改為精密儀器!
當時的臺島塑料企業恨之入骨,說他亂幾把搞,破壞行業規則,靠著這樣的手段,他撬下了大批的客戶,短短幾年就發展壯大,他是個工作狂,每天工作16小時,還是個管理狂人,他不僅要求自己如此,他要求部下也如此,在他這種嚴苛要求下,手下聚集了一大波工作狂人。
像這樣的人辦企業,有誰能干得過他?
在臺島嘗到甜頭之后,他瞄準了電腦產業,而電腦產業哪里最好,當然是米國了,85年,他便帶著一批工作狂去米國,每天開著輛破福特,住12美元的汽車旅館,跑遍了米國的32個大洲,只為尋找一個長期客戶。
最終,他拿下了康柏電腦的機殼與接插件訂單。
他向對方血書承諾,絕不做成品電腦,只做零件,取得了對方的信任,就在康柏電腦的旁邊建廠,公司的名字便叫富S康。
這么多年的發展,此時的郭老板已經是行業翹楚,他跟華為的任老總一樣,不懂技術,卻極重技術,敢于向技術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