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卑搖搖頭,根本沒搭理張天琳,考慮問題沒在一個層面上,讓他又失去了表達的欲望。
說來也怪,越是如此,他對朝廷就愈加厭惡。
如果不是這些逃兵老賊能吃飽,如果不是官軍將士吃不飽,他們這些官軍怎么可能會輸!
但劉承宗很期待啊,這是李卑第一次在將官討論中開口,他道:“張將軍別急,讓李將軍把話說完……李將軍,說說你的想法,我想聽。”
長久以來,獅子軍中都有輕視傳統將官、文官,甚至輕視文化的思想存在。
他們的大將清一色都是起于微末的老兵,官職最高者是馬兵百總出身的楊耀、步兵百總出身的王文秀。
做大將的曹耀,出身不過管隊;當了指揮使的劉承祖,也不過管隊。
至于更多的千總們,絕大多數在過去都沒有軍職,卻在劉承宗的率領下擊敗一個又一個參將、總兵。
對他們來說傳統將官不過如此,皆是尸位素餐的酒囊飯袋。
‘你說他懂得多,他強他厲害,那他怎么輸了呢?’
對他們來說,大明的軍官都太保守了。
在任何一個王朝,軍隊的思想都最為保守,比如要推行一種新兵器非常緩慢,從嘉靖年推行鳥銃,到現在九邊還有三眼銃。
就和劉承宗到現在都信不過鳥銃一樣。
因為戰場是生死之地,沒有任何試錯的機會,人們更信任自己熟悉的兵器、熟悉的戰法、熟悉的制度。
但獅子軍的將領不一樣,他們長時間在必死之局,拿到什么就必須用什么,說句廢話,現在活著的人都沒死。
人們相信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并從中受益,進一步加深這種認識。
劉承宗就夾在這兩種人中間,他和別人不一樣,別人的百總是職業生涯的終點,如果提前二三十年,沒有旱災、沒有國力衰敗,管隊或百總只是他的起點。
他信任這些被逼無奈成為進步力量的新派將官,同樣也相信傳統將官必有所長。
李卑抿著嘴神情嚴肅地被他看了很久,才嘆出口氣,開口向眾人解釋道:“繞過防線,不是為繞過防線。”
“我們對地勢不熟,他們據守山口難攻之地,防線后面還有堡寨,堡寨后面還有堡寨,獅子軍長于行軍銃炮,全面強于敵軍,但敵人占有地利。”
“我們的糧草能不能補充,有多少彈藥馬匹,有多少士兵性命能一步步壓過去?”
李卑頓了頓,曹耀正在張口辯解,被坐在上首的劉承宗瞪了一眼,歪頭看向一邊,等李卑把話說完。
劉承宗不聽也知道曹耀想說什么,無非是劫掠貴族莊園,總能弄到糧食。
李卑環視廳中眾將,沉沉嘆了口氣:“糧草補給充裕的仗誰都能打贏,我們的將領能不能彈盡糧絕后依然打贏?”
曹耀等人都被問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