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承宗理解中,這就是為何這部書叫做奇器而非神器。
也就在他的地盤,能修點這些東西高興高興。
而擁有足夠財力和能力的人,也不需要親自提水。
沒有這樣的需求,就難以催生出認真學這些東西的人才,即使有那么幾個,也很難開枝散葉。
一個人一輩子能參與修一座城、修一座堡子,就算很有經驗了。
而劉獅子設計過幾座堡壘、修過幾座堡壘,見過很多座城堡、攻陷過其中一大部分,也有許多堡子修得讓他束手無策,而且還擅長動腦子,對堡壘的防御思路多有研究。
他的那套書留在西寧當府學教材了,手邊沒書,全憑記憶在松林鎮修了口井,中間出了兩次設計失誤,修改后最終落成,發現效果還不錯,省力很多,就又在松林堡里規劃了一個。
松林堡在設計上出自劉獅子之手,這方面,劉承宗可是行家。
他記憶里的棱堡是個好東西,堡墻低矮厚重,縱深大、炮臺多,而且與堡外壕溝土坡形成大的防御工事群,既能減少己方被炮擊的機會,還能最大限度發揮守軍火力優勢。
但劉承宗認為他不配使用那樣的堡壘。
修堡修城,講究的是因地制宜,而武器裝備,講究的是因敵制宜。
他在設計所有堡壘時,都沒有考慮過完完全全修一座記憶中的棱堡。
西寧府的駐軍可能多一些,但這些較為沉重的武器裝備運輸到長河西的松林地區,成本比就地制造還高得多。
而以目前康寧府在囊謙之外的駐軍火力水平,根本達不到發揮棱堡優勢的程度,使用低矮堡墻,很可能讓他們被使用冷兵器的大規模敵軍吞沒,而增高堡墻,工程量又太大。
雖說獅子軍強于火器,但這得看跟誰比。
他的對手是蒙古人和西番土司,使用火器沒他多、火炮更是見不到幾門,但他自己手里的火槍火炮其實也不算多。
堡外掘壕溝兩重,內壕的橋在東面,以東北、東南兩座敵臺上分別兩個側面固定炮位封鎖,外壕橋留在南面,以東南、正西的敵臺同樣用兩個側面炮位封鎖。
在設計上這座堡壘要用重炮八門、小炮八門、抬槍二十桿、火槍五十桿,守軍一百九十人。
最關鍵的是,下血本兒修出個完美無缺的棱堡,回頭發現己方火炮還不夠安置滿炮臺,挺尷尬的。
所以他只借鑒銳角敵臺和坡道的思路,依山勢修出一座三角堡,三角設銳角敵臺,分別朝向東北、東南與正西,堡門朝南開。
在松林堡下面還打算修個大糧倉,能存上一萬五千余石糧食。
其實舅舅蔡鐘磐一番測算,覺得這座堡壘完全可以修個存糧上三萬石的糧倉,但劉承宗說沒必要,他的得意之作正是這座糧倉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