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軍陣中一個個把總、百總、什長依次亮出刀來,使騎兵軍陣仍舊保持四步間隔。
軍陣最前的騎兵發出一聲聲嘆息,他們抖著肩膀,將丈八騎矛的肩繩抖落,將矛桿持在手中,矛尾繩勾在腳尖,高挺著一桿桿長矛緩緩前進。
他們是元帥府在練兵營學習最長時間的軍隊,每個士兵都能從將軍的行為中得知作戰目的。
官兵的馬兵再前,步兵尚未形成大的營陣,他們的任務隨戰況浮動,如能趕在官軍步兵結為營陣前驅除騎兵,就能奠定初戰勝局;如若不然,就按照大帥的要求,只是殺一殺敵軍的銳氣。
因此這將是邊軍與邊軍、馬兵對馬兵的戰斗。
楊耀按轡緩行,側臉看見軍陣的步調已被壓制百步穩定下來,這才揮手將雁翎刀靠于右肩,前方地動山搖,數千騎兵形成數個銳陣向他奔來,他卻滿面冰冷露出輕蔑的笑。
旋即額頭青筋暴起,神色暴變“延綏兵何在”
馬營數百將士高呼“延綏軍在此”
楊耀又問“固原兵何在”
馬營再度有數百將士齊齊高呼,就連楊耀也跟著高呼“固原軍在此”
楊耀再問“寧夏兵何在”
馬營里又有數百將士在緩緩行進中齊聲高呼“寧夏軍在此”
僅僅喊了十五個字,楊耀的嗓子已經啞了,他最后扯著嗓子問道“邊軍何在”
“邊軍在此邊軍在此邊軍在此”
聲音在山谷中回蕩,甚至壓住三百步外數千騎兵奔踏的馬蹄聲。
楊耀雙腳輕磕馬腹,戰馬開始快步行走,整個人隨著坐騎顛簸起伏,靠在肩頭雪亮的雁翎刀映著日光,隨手臂緩緩前指。
身后后的軍陣也開始在行進中變陣。
三個千總軍陣中,左把總率先加速越過各自的千總,其后六百馬兵依次越眾而出居于陣前。
三個左把總部各自兵分五部,其中三個左百總部繼續加速,在陣前形成第一波次三個沖撞陣型。
一排排挺著長矛、披掛馬甲的馬兵呈不太標準的直線以四步間隔越過了魏遷兒、韓世友、楊承祖三名千總。
在他們越過楊耀的同時,這些技藝高超的馬兵微微收斂下頜,缽胄眉庇陰影下的雙目死死盯著越來越近的敵軍騎兵。
一桿桿丈八騎矛在馬兵掌中緩緩落下,或單臂挾矛齊進,或撒開韁繩雙手持矛挺進,在馬蹄轟踏中發起沖鋒。
楊耀保持著揚刀向前的姿勢,他知道,騎兵很少會互相對沖。
但這一次,只有真正的邊軍能一往無前,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