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月初四開始,新城鑼鼓喧天,城西校場搭起了拜將臺,封官拜將持續了整整四天。
元帥府所立四個漢軍營、四個屯田營、兩個練兵營及一個護軍營依次集結,由大元帥向各營授予營旗、金牌、印信、鼓樂。
劉承宗一口氣授出四十四名將軍、三百二十名校尉、一千三百名都尉,并為軍中上萬名士兵授予兵勛。
這里的將軍、校尉、都尉、兵勛,都屬于散階,跟建州衛努某的龍虎將軍一樣,是中國傳統軍銜,不代表實際職務。
明代官職由職務、散階、勛位、爵位共同組成,一個官員必定有其職務與散階,還可以有勛位與爵位。
散階相當于官銜軍銜、官職是實際職務、勛位是重大功績、爵位則是世襲的重大功績。
散階、勛位,都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發展產物,二十等爵封濫了,勛位就發展起來,勛位發濫了,繼續在宋代的改革中得到完善,成為后來的散階與勛位。
大明有散階、勛位體系,這套東西非常成熟。
劉承宗想過把腦子里更簡潔的軍銜搬過來,但仔細思索之后還是放棄了。
就算搬過來,也無非是把驃騎、金吾、龍虎將軍改為上將;鎮國、定國、奉國將軍改為中將;昭勇、昭毅、昭武將軍改為少將意義不大。
劉承宗能做的改進,一個是減少將軍位、增加校尉占比,避免出現大明高銜低職的現象,并將散階、勛位由將校下沉延伸至士兵群體,以此讓散階勛位體系更加完善。
根據元帥府的特性,士兵被分為材官、虎賁、驍騎三階九等,分別對應在練兵營訓練、中軍營學習、各營擔任士兵官的三個階段,適當拉長基層軍官的培養時間,提升士兵待遇與榮譽感。
莫與京的塘兵,自八角城向北,從撒拉站渡過黃河,進河湟一路經高店子營、西寧城,將急報送抵俱爾灣新城。
面對十萬火急的軍情,劉承宗一邊完成授勛,一邊命戴道子率塘兵自南山、歸德前出河卡草原探查情報。
待授勛完成后的第四日,五月十三日,召集昭勇將軍以上軍官,給沒有實職的閑散人等分派任務、準備戰爭。
正如莫與京猜想的那樣,劉承宗失算了。
他對戰爭局勢的發展分析,確實建立在虎墩兔有三萬軍隊的基礎之上,因此始終對這場戰爭本身不夠重視,倒是對局面控制非常關注。
造成如今這個接過,坐在堂上的劉承宗抬手輕敲額頭虎墩兔大汗把兵帶散了,這誰想得到啊
察哈爾和衛拉特,抵達青海就都已經躥了四五千里路,又在青海來回躥了三四千里,經過長途跋涉,就算衛拉特比較強,也沒能耐攆上大汗揍一頓。
但這也架不住虎墩兔大汗把兵跑沒了,一下就觸及到劉獅子的知識盲區。
他開口道“依照原定計劃,應讓軍隊多休息些時日,以待各營兵將熟悉、帥府建制六署,但如今形勢有變,帥府需盡快完成籌備,前線傳回塘報,諸位分發著看。”
情報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首先是莫與京從八角城傳回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