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八個問題如果能得到妥善解決,崇禎認為天下的事情還有轉機。
禮部尚書楊鶴數日之內進宮數次,他認為崇禎皇帝所云,以河套引誘劉承宗同東虜作戰,還需要從長計議。
“你們怎么都這樣”
崇禎皺著眉頭,抬手拍了拍桌案上堆了一摞的奏疏“朕要復河套,朝野諸臣便說不妥,不可復,這不,就這封奏疏。”
說著,他推出一封奏疏,道“在家當鄉紳的吏部郎中孫傳庭,從代州送來的,連安插降夷都覺得不妥。”
楊鶴瞄了一眼,這山西鄉紳的奏疏說的是朝廷官軍都吃不飽飯,老百姓餓著肚子給朝廷交糧,可不是為養活塞外韃子的。
也有道理。
楊鶴老好人了,幫著說話道“陛下,代州近年遭流寇蹂躪,家鄉淪為戰場,鄉紳言語多有不平之意,在所難免。”
“這位孫郎中老臣過去有所耳聞,似乎是寫過圣主若虛前席待,愿將血淚灑丹墀,這樣的詩句,很有才氣,也愿為國效力。”
崇禎并不答話,斜眼看了奏疏一眼,這些東西并不能說明什么,只是道“你也認為讓劉承宗進河套不妥”
“不。”
楊鶴很認真地搖搖頭,稍加組織語言,道“老臣以為,若陛下開口,劉承宗定然會向河套進軍,進軍豐州灘,就必與金軍一戰。”
崇禎點點頭,對嘛,那劉承宗讀的是圣賢書喝的是黃河水,驅虎吞狼,何愁不成
卻沒想到楊鶴緊跟著就嘆了口氣“陛下是想用未在我手之豐州灘,誘劉承宗去和金軍作戰,以防遼東、山陜兩面受敵,但陛下,他畢竟是叛軍頭目。”
“憑老臣對劉承宗的了解,他會向豐州灘進軍,但絕不會像陛下想的那樣,從甘肅邊外向豐州灘進軍。”
崇禎被說蒙了“那他從哪進軍”
楊鶴不太敢說,講道理大明王朝這幫子文武臣僚還不能如臂使指呢,皇帝哪兒來的自信能控制住劉承宗啊。
楊鶴大概是朝廷文官里對劉承宗最了解的人,他和劉承宗打過交道,知道這個人一來很霸道、二來不敬朝廷、三來很體恤百姓。
所以他一點都不懷疑劉承宗的人品,元帥府進駐豐州灘,肯定會跟金國作戰。
從開戰以來,金國擄掠漢人不下百萬,如今金國才有多少奴隸不到二十萬。
剩下的人呢填溝了。
單憑這個,楊鶴就能斷定,劉承宗進了豐州灘,就會跟金國不死不休。
但問題是劉承宗進豐州灘以前呢
他覺得照劉獅子那個得理不饒人的性格,只要崇禎皇帝敢給他下一封調兵豐州灘的圣旨,劉獅子不可能馬不停蹄的向豐州灘進軍。
楊鶴保守估計,劉獅子會親率精銳從西寧出發,經西安進河南,途徑徐州入南直隸,在這過程中還不能問,問就是有圣旨,正往呼和浩特走呢。
楊鶴嘆了口氣“他會拿著圣旨招搖過市,挾持沿途官員將領、百姓軍兵,少說甘肅和寧夏肯定不會繞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