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宗派巴桑率西番營進駐西大通河堡,是因為這片區域叫馬牙山,山里居住的土民都是西番部落,共有十七部。
在任何地方打仗,當地人都是極大的助力或阻力,由于整個元帥府政權與馬牙山諸番還未建立較為友善的關系,所以他才給莊浪衛的西山援軍選擇了西番營。
目的是讓巴桑對馬牙山諸番加以招降,懲治作惡的貴族首領,招降可用的首領,并將山區龐大的西番部落加以歸攏,征兵征馬,編戶齊民。
巴桑一開始想的也很簡單,劉承宗怎么安排,他就怎么做,一貫如此。
只不過在這件事上,劉承宗派遣誰過來都沒用,因為馬牙山十七部跟他有四個過節。
馬牙山諸番說起源祖都是同一批人,他們絕大多數是吐蕃統治河西時期派往河西的軍團后裔,因此自稱華熱哇或華銳,意為英雄部落的族人。
安史之亂后,吐蕃取得河西,歸義軍曾短暫推翻吐蕃統治,金山漢國分崩離析后河西崛起三個小政權,其中之一位于涼州,是吐蕃政權。
涼州割據政權有大概二百年的歷史,早期的統治集團是溫末部,涼州本地的吐蕃豪族折逋氏為首領,后期和平移交給六谷蕃的首領潘羅支。
潘羅支的潘,就是松潘衛的潘,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潘州王,宋朝因潘羅支而給松潘定名為潘州。
當年涼州吐蕃小政權能存在,一方面是因為旁邊趴了個西夏李繼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宋能接受河隴小政權奉了正朔互不干涉。
河隴奉中原正朔是傳統,哪怕五代中原那些個烏七八糟的小國輪流坐莊,河隴各種政權也愿意從他們那取得封號。
但是在河隴的小國王眼里,黨項人的西夏不行,這個玩意跟哥幾個一樣都是溜邊兒走的,憑啥你封我
西夏太祖李繼遷最后就死在潘羅支手上,潘羅支后為李德明所殺,占據西涼府的吐蕃六谷部隨后解體,諸部避入山中,此后再不復當年稱霸河隴的壯景。
歷來各個族群的實力不斷變動,在明朝這個時代,是魏晉之后一千年來漢人實力前所未有的膨脹年代,在明朝初年廣袤的甘肅河西一帶,只有三萬漢人,現在這個數字是一百五十萬。
蘭州、涼州、肅州等地的衛所軍官,祖先絕大多數都只能追溯到徐達、馮勝等人向西征戰的年代,更久遠的先祖,祖籍俱在淮河兩岸。
此消彼長之下,山里的西番百姓自然也成了大一統王朝治下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散裝部族,在有明一代二百多年的時間里,他們都臣服于大明皇帝在這片山區里的代理人,連城魯土司。
在河湟大戰中,他們應魯土司的征召,出動了四千土軍協防連城,抵御劉承祖和李萬慶的進攻。
盡管最終連城還是陷落,但既是土司也是朝廷流官的魯允昌還活著,戰敗的土兵也大多退回山區。
正因如此,馬牙山諸番并未隨著戰爭結束而傳檄而定,而是固執地躲在山里,拒絕與元帥府聯系,積極備戰。
劉承祖和李萬慶在戰爭中殺了他們九百多個后生,這是馬牙山十七部與元帥府之間第一個過節。
他們備戰并不是為了跟劉承宗打下一場仗,而是為了對付戰爭帶來的后遺癥山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