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宗對嘉峪關的圍攻進行到第三天,關外的準備工作已經到了最后階段。
在三十六門千斤火炮的保護下,天山軍在關外六百步進行大規模土工作業,修出長達十里的壕溝,并在關鍵節點堆出十座四丈土山,借助比城墻更好的優勢,揮舞旗幟的瞭望手將守軍調度盡收眼底。
與此同時,地上三十條交錯壕溝向嘉峪關的關城、懸墻蔓延而去。
這是因為守軍裝備有速射能力的大口徑佛朗機炮,這東西在發射實心鐵彈時較之紅夷炮稍弱,但打放散子能給推進至二百步的攻城士兵帶來滅頂之災。
挖掘地道在這個地方不好用,一方面嘉峪關的關城本身地勢較高,外面還有條丈深的倒三角城壕,溝邊溝底都是卵石,在下面挖掘地道難度較大,進的兵少是送人頭,要進的兵多,則土工作業難度太大。
而塞火藥炸城墻,在嘉峪關也行不通,關城只是一座周七百多步的小城,卻有三道城墻,周圍到處是防御工事和軍營,把外墻炸開,里頭還有兩道城墻,意義不大。
把內墻炸了,里外也有兩道城墻,毫無意義。
至于同時爆破三道城墻,劉承宗認為那屬于給自己找活兒干,他一沒有那個技術,二也沒有那個心思,炸毀了回頭還得他自己修。
他只是希望創造出強攻嘉峪關城的樣子,其實他的真正的小心思就在三十道壕溝里,右翼有五條壕溝比其他壕溝更寬,能走板車。
至于這座固若金湯的關城,劉承宗不打算強攻,攻城是高風險高收益的事兒,這座小小的嘉峪關城里財富少得可憐,并不值得強攻。
所以只是讓高應登羊攻了幾次,給守軍一點壓力,真正目的是把南邊的懸墻拆個窟窿,讓軍隊通過嘉峪關就行了。
畢竟這關城與懸墻修得缺德,綠洲和湖泊都在另一邊,到時只需留少量部隊圍困到投降就行反正劉承宗也看出來了,守軍沒事兒就拿火油罐子在城下放點火,意思特別明顯,就是給他上眼藥呢。
就是要告訴他,別強攻,強攻我們就縱火燒人了。
在三天的火炮對射中,元帥府打出三千多顆炮彈,在關城與懸墻打掉成片的城垛,擊毀八門守炮。
代價是三十六門重野炮里一門被炮彈直接命中打壞,還有三門變形,此時關上火炮已經統統啞火,剩下幾門炮都被藏了起來,想來是打算在短兵相接時作為殺手锏。
當然也有可能是不想把炮彈還給劉承宗。
畢竟炮彈是消耗品,元帥軍遠道而來,這種占用輜重的消耗品打沒了,后續補充在理論上問題很大。
可凡事都有但是。
嘉峪關往西一點是過去的玉門關,那個地方如今是蒙古赤金部的牧地,當地有座城叫騸馬城,縮邊之前是朝廷指定茶馬互市的地方。
赤金部的頭目在粆圖臺吉經過的時候,就被肅州參將趙之瑞拎到甘州給總兵楊嘉謨匯報工作去了。
部落里剩下的人本來就不多,作為內遷的蒙古部,他們即沒戰斗力、也沒戰斗,看見浩浩蕩蕩的元帥府大軍過來,想當然的以為是漢人掐架,幾個德高望重的赤金指揮使心想,這也沒咱的事兒,上個貢算了。
赤金部來的是個指揮使,姓康,叫康良輔,自稱會稽人,說是指揮使,其實手底下男女老少加一塊就二百來號人,算是個牧馬放羊的大地主,上貢的貢品是六口做工精細的鐵鍋,鍋底兒都打著元帥府百工局的印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