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有云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所以此時此刻,唐通心里只有一個想法,單打獨斗,取得勝利。
唐通對進擊而來的明軍編制一覽無余,敵軍顯然是四個完整的把總司,每個把總司都有五個百總局。
他要找的選鋒不是家丁,有些地方把家丁稱作選鋒,但是在編制上家丁屬于雜流,跟塘騎、架梁、開路所在工兵局是平級,用時髦的話說,這倆都屬于編外的支援單位。
他找的則是正規軍里每部第一司。
依照明軍傳統的選鋒法,每部第一司為選鋒、每司第一局為選鋒、每局第一隊為選鋒,他們素質最優、士氣最盛、裝備傾斜最重,同樣也在戰爭中擔負風險最大的使命。
唐通認為,在這種攻堅陣戰中,敵軍主將一定會把選鋒派上用場,這正合他的心意,畢竟直接擊潰兩千余敵軍無異于癡人說夢,但戰爭要義是摧堅奪氣,集中優勢力量擊潰一個五六百人的選鋒司,卻不是不可能。
他的目標就藏在五路并進的大縱隊里,只是沙塵遮蔽了他的眼睛,讓他只能清楚看見每個縱隊最前的小橫隊,而在那些小橫隊里,持盾前行的士兵無疑都是各司的選鋒隊。
而真正的選鋒司,就藏在里面。
他本以為敵軍選鋒會攜帶重炮,萬萬沒想到官軍只是在鼓角爭鳴中交迭前進,隱隱約約能看見左右兩翼的步兵縱隊外側士兵都帶了拒馬,隨后就看見兩翼各推出一門重炮。
兩門無敵大將軍出現在百步之外,這一幕把唐通看得亡魂大冒,以至于顧不得讓旗手打旗,直接從馬背上躍下高呼道“敵炮速放三次,躲避炮子”
他對無敵大將軍在野戰中的應用非常熟悉,這是戚繼光在薊鎮當總理時對舊制前膛大將軍的佛朗機改良,屬于蒙古特供版本。
過去佛朗機的構造,最大優勢是射速快、最大劣勢不是漏氣,而是造不大。
即使是西洋炮,本身也有大概十五分之一的游隙,這個時代大部分火炮都會漏氣,甚至只要漏氣在可控范圍內,在這個時代的材料學技術水平下不全是壞事,它能有效減少炮膛內部壓力、增加填入彈藥的速度。
火炮沒有游隙,士兵的常備裝備就要有鐵錘一項,來把炮彈砸進炮膛。
佛朗機造不大,是因為它的構造并不是以炮膛來承受膛壓,而是把子銃當作炮膛,射速快也是因此。
以往的大將軍炮,因為使不上力氣,需要幾名甚至十幾名士兵把炮身傾斜才能裝彈,而無敵大將軍的子銃比整個火炮輕多了,但問題出在它是需要人力提起來換彈的。
口徑越大、裝藥越多,子銃的壓力越大,就需要做得越大,即使最大的子銃,也就只能有個二百斤就頂天了,再重人很難提起來,射速快的優勢便不復存在。
所以葉夢熊對這炮不太滿意,進一步改良了子銃,啟發了后人,在總重量定死的條件下,用更能忍耐高膛壓的材料來制作子銃,那么顯而易見,銅比生鐵好,熟鐵甚至鋼比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