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運氣好了,可以干朝貢這樁大買賣;即使運氣不好,也能進入甘州甚至蘭州做些普通買賣,財源滾滾,足以成為一個國家的收入支柱。
除了離肅州太近,人口流失極為嚴重以外,哈密幾乎是外西北一等一的富裕地方。
雙方極為頻繁的貿易往來,給了巴拜更開闊的視野,但由于路途遙遠、言語多次翻譯等問題,巴拜對甘肅鎮、青海的消息了解很多,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什么大事都瞞不過他。
但不能問這些大事的細節,一問細節,巴拜掌握的消息全是口口相傳、道聽途說,甚至還經過多次牽強附會的演繹。
這種消息與真相之間,往往隔了七八個沉惟敬。
比如大明有一支叛軍進入青海,巴拜知道,但這支叛軍的首領叫什么、武裝力量的構成,巴拜不知道。
不過巴拜知道,這支叛軍的口號是打回中原,當然經過翻譯,巴拜掌握的口號是領軍馬往漢人地方去搶定要把旗子插在甘州城門上
河湟出現了一個元帥府,巴拜知道,但元帥府跟大明的關系,巴拜不了解,元帥府的大元帥好像叫劉承宗,是個漢人。
河卡草原上有個被稱作憨汗的人物,巴拜知道,但憨汗的大名叫啥,巴拜不知道,而且不知道就算了,偏偏巴拜還知道經過一場混戰,最終的勝利者叫岱青契丹汗。
把破片化的情報整合到一起,讓它看起來合情合理,需要很強大的推理能力與創造力。
巴拜的推理能力和創造力都很強,尤其有旁人難以匹敵的果斷,經過深思熟慮,他認為發生在青海、甘肅的劇情線是這樣的
大明腹地發生叛亂,一支叛軍涌入青海,漢人不愛往外跑,所以他們多半是反叛的達軍。
在這幫韃子叛軍跟火落赤諸部的交戰中,涌現出一名被稱作憨汗的首領,可能是土默特部的蒙古貴族,口號是領軍馬往漢人地方去搶
為應對憨汗做大,大明的萬歲主人崇禎皇帝對西北進行改革,建立元帥府,大元帥是漢人皇帝忠心耿耿的將領劉承宗。
在林丹汗與國師汗進入青海后,爆發了一場劉承宗與國師汗對戰憨汗與林丹汗的戰爭,最終四敗俱傷,林丹汗死了,國師汗失蹤,劉承宗不知所蹤,但憨汗還在,而且青海地方出現了一個被擁立的岱青契丹汗。
把這些可靠的情報匯總到一起,巴拜在哈密小城的樓樓里看著城外坎兒井窟窿與一望無際的瓜田,尋思真相只有一個叛軍是最終的勝利者。
憨汗擊敗了所有敵人,進位岱青契丹汗,建立敦塔兀魯斯,麾下控弦二十萬,合情合理。
這種情況下,巴圖爾琿臺吉帶著他的殘兵敗將過了星星峽,來得很急,后邊還有七千多漢軍追著他。
巴拜認為這是準噶爾用擁戴岱青契丹汗換取回到天山的自由,大明的邊將劉承宗正在追擊他。
這對哈密地方個機會。
于公,能滅掉葉爾羌在北方的對手巴圖爾琿臺吉;與私,能收攏準部騎兵加強武備力量,還能出口怨氣;于內,能為接下來東部可汗西征出更大的力氣;于外,能給大明邊將劉承宗賣個人情,開市換取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