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宗抵達涼州城前的那個夜晚,涼州城西門外的兩軍鬼兵打亂了。
但也沒完全亂,兩支鬼兵的目標都很明確,涼州鬼兵想沖進甕城,甘州鬼兵則想把涼州鬼兵摁住,弄到城外去。
對甘州兵來說,這座城他們混不進去,因為洪承疇的規定是鬼兵回城,先在月城待著,由鬼兵隊長帶著進甕城,再由城內原屬隊長喊名,進城歸隊。
甘州兵連月城都進不去。
甕城是城門位置修的外城,本質上就捉鱉,關門打狗。
有些交通便利的內陸大城,整個城池防御體系的防御功能向民用便利讓步,就會把甕城門修在正面,以方便行人通行,而正規用于軍事防御的甕城,城門往往開在側面。
就比如涼州的西門在正西,但西門外凸出包裹了一圈甕城,甕城的城門就開在南面,而西甕城外面,又設立了月城。
月城類似甕城的小甕城,但它又和甕城的設計目的不同,月城墻的高度比主城墻低得多,城內面積也非常小,深不足五米、闊不過四十多米,幾乎可以說就是城墻包裹著一條小過道。
涼州是唐代古城,雖然在萬歷二年才包了磚,但它的修造邏輯是老式城墻,修筑它的人是隋末唐初割據河西短暫稱帝的李軌。
那個年代投石炮并未大行于世,群雄爭霸時期又對城防修筑格外上心,因此這座城墻就突出兩個字,高和厚。
當時這座城高四丈八尺、城墻基厚八丈;到了明初,都指揮使濮英又給它增筑三尺,高度達到了五丈一尺,等到萬歷二年全面包磚。
這種墻基厚度,基本上已經不能被稱作是墻了,毫不客氣的說,它是一座趴在地上的山脊。
因此看起來格外雄偉壯觀,像這樣高大的城墻在回回炮盛行的年代,幾乎都被摧毀了,到如今城墻一般低矮的兩丈、高大的也就三丈,在戰火中幸存下來的涼州城毫無疑問是個怪物。
而西門防御體系是明初威震西北的西寧侯宋晟所修,當時應用于戰場的火器射程還較近,月城墻低矮且較小,才能保證甕城墻上的守軍能和月城守軍同時射擊城外來犯之敵。
除此之外,月城門開在北邊。
這就意味著一支軍隊攻城,在填城壕、破羊馬墻、過吊橋,艱難抵達涼州城正西之后,他們的面前沒有城門,只有一堵座十六米高、二十幾米厚的甕城墻。
前后高低兩座城墻上,守軍正在瘋狂拋灑箭矢、槍炮彈。
在遭受月城、甕城、兩側城墻馬面的守軍密集攻擊之后,攻城軍隊繞著城墻往北走,開始攻打開向正北的月城門。
好不容易打開城門,里面是非常狹窄的月城,僅容六七人并行,大軍在月城外尬住了,絕大多數攻城器械都無法從月城通過,一股股小隊往月城里進,被月城四面的守軍狂轟亂炸,穿過四十多米的月城,一路走到南邊,才能攻打向南開的甕城門。
攻勢到這基本上就停住了,就進月城這點兒人,怎么能打破甕城門就算打破了,有月城這個控制人流量的小城在,甕城上的守軍殺敵效率必然超過攻軍的補充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