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在去年,朝廷給宣府一鎮,就調了西洋炮一百三十七位,硝石十四萬斤,但是在野戰,尤其是西北戰場上,根本用不著這樣的炮這玩意在官軍手上根本用不著。
以至于李鴻嗣腦袋里,壓根就沒有這種炮出現在戰場上的概念。
正當他因為劉承宗的二十斤大炮感到震驚的時候,劉承宗在城外端著望遠鏡,也陷入對涼州城的迷糊里啥年代了,咋還有這么高的城呢
涼州古城對這個時代的將領來說,誰見了誰迷糊。
軍事技術的發展,一直是成體系的因敵制宜,有矛就有盾,絕大多數時間實現動態的攻守平衡,當某個技術取得巨大進步,就會在短時間里打破平衡,但最終隨著技術擴散,平衡還是會回來。
城墻也是如此,在那個主要依靠攻城塔等方式壓制城頭守軍的時代,城墻是越修越高,這座涼州城就是那個時代的遺跡,但這一趨勢被蒙古人大量使用的回回炮改變了。
越高的城墻,意味著底基越厚,上面越薄,而且越容易被投石炮打出來的巨石擊中到明代負責防守和壓制城頭兵器的基本上都是火炮。
壓制能力變強了,防守能力也變強了,這個時候再花費大量精力讓城墻高上那么一丈兩丈,能起到的意義不大,性價比變低了。
因此現在的縣城、衛城墻基本上都是兩丈來高就夠用了。
劉承宗端著望遠鏡仔仔細細盯著這座城池,緩緩搖頭道“這是一座遺跡,象征大明三大武功的遺跡。”
立在身側跟劉承宗講述昨夜鬼兵亂戰情況的蜂尾針,聽到這句感慨,不由得好奇問道“大帥說的是,三大征”
“三大征”劉承宗笑著搖搖頭,指著涼州城解釋道“這是座古城,只有古城才會把城墻修得這么高,我說的是明初光復燕云、云貴與河西。”
“河西從巨唐的歸義軍節度使;燕云十六州從石敬瑭割地求援,都是淪落胡塵數百年,明軍從關中進軍河西,要專門設立翻譯館,我在新城府上還有一本當時編的河西譯語,光復河西、燕云,幾乎是重新開始的域外遠征。”
“現在,河西所有人,老祖宗都是從沃野千里的中原腹地,帶著婆姨娃娃卷鋪蓋,跑到邊疆殺韃子吃沙子的好漢。”
說罷,劉承宗拍拍蜂尾針的肩膀,笑道“閑暇多讀書這座城的守將是誰”
“丁國棟說白天是個叫柳紹宗的,我晚上對的是副總兵李鴻嗣,要不末將去把夜里俘虜那個唐明世叫醒問問”
提到唐明世,劉承宗不禁露出笑容,擺手道“別叫他了,找個人,到城下送封信。”
唐明世是老倒霉蛋兒了,凌晨挨了一棒子,睡的可香了,到現在還沒醒。
劉承宗估計他挨的那一骨朵沒啥事,就是這幾天被蜂尾針和丁國棟折騰的天天不敢睡覺,如今被俘,既不愿被逼問情報,還能能好好補補覺,所以就蒙頭使勁兒睡了。
所以他也沒有叫醒唐明世的想法,就想著讓他睡,看他能睡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