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涼州一脈,十二代人,將在自己這一代補上最后一塊拼圖,達成大明武官世襲之極,從今往后每一代的世襲官職,都將是指揮使。
他攏著胡須笑道“這場仗還會打很久,你先做好這件事,將來有的是機會給朝廷建功。”
“是”
丁自珍抱拳行禮“那卑職便去了。”
丁紹胤點點頭,卻在兒子轉身時又叫住他了,上前為其整理布面甲,扶正了缽胃,叮囑道“這一路有千難萬險,要你自己走,你”
“將軍放心,到寧夏也沒多遠。”丁自珍笑道“至多一旬就回來了。”
丁紹胤收攏情緒,緩緩頷首“大信你,能把路走好,自珍自重,去吧。”
丁自珍回了古浪堡,取戰馬攜家丁,一路自松山新邊向寧夏行去,而留在古浪峽的車營,依然在與馮瓤部車營交戰。
兩個車營的士兵都站在車廂的保護下射擊,打得熱火朝天,卻誰都奈何不了誰,傷亡微乎其微。
直到魏遷兒將手上十三門炮,盡數送入馮瓤營中,馮瓤才終于有了攻破車營的底氣。
這十三門炮,是三門打七斤彈的千斤炮、三門洪武大鐵炮、六門佛朗機大將軍炮,以及一門劉承宗新鑄的五千七百斤威武大將軍炮。
車營內,馮瓤看著威武大將軍,眼睛已經直了,他不明白劉承宗把要塞炮搬下來是什么意思。
馮瓤早年也是京軍火器營出身,對火炮是有見識的,這門炮擺明了就是一位應該安在城墻上的大炮“這,這啥意思啊”
魏遷兒抬手越過頭頂,斜著指向對面的車營“大帥說了,拿這個轟車營。”
“專門鑄的”
馮瓤尋思這他媽也太嚇人了,他打算回去跟劉承宗商量商量,他不帶車營了,這套裝備誰愿意誰用吧。
他在這跟對面車營互懟三日,打得非常歡樂,互相不能破防。
他們的重裝備都一樣,全是輕型小炮,主力是九十五斤重的鍛鐵小滅虜炮,一輛戰車并排裝三門,足足有九十門,對面也有七八十門;補充重火力是八門四百多斤的鑄造大滅虜炮,跟獅子炮形制相似,對面有十六門。
兩種炮打的都是一斤多重的炮彈,差別無非在于小滅虜炮打一顆,大滅虜炮是裝填兩顆合口彈、或者一顆合口和等重散子的公領孫。
輕型火器兩邊也差不多,他是一千多桿鳥銃和鷹銃,三百桿抬槍;對面是一千多桿三眼銃和鳥銃,五百多桿佛朗機銃。
這種裝備的倆車營碰到一塊,根本不能破防,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會貼到四百步以內作戰,絕大多數火器在兩個車營作戰是無效的。
車營的設計理念,本身就不是為了攻堅,而是確保不被敵人攻堅,所有武器的目的都是消滅敵人攻至近前的有生力量。
明軍的車營裝備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格外注重火力密集度,打起來就是槍林彈雨,誰也別想迫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