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祖驚訝道“巴圖爾剛回去一個月,就已經開戰了”
“不是他要跟人家打,是是人家已經打過他了,他要報復。”
戴道子指著交匯地帶道“這個地方叫亞梅什,位于額爾齊斯河中游,當地有個鹽湖,最早是杜爾伯特部的牧地,衛拉特跟羅剎最初的矛盾,就因此湖而起。”
“自萬歷四十四年起,準噶爾部與杜爾伯特部約定協防鹽湖,開始同羅剎開戰,戰爭打了七年,從十一年前雙方議和,邊界一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俺達通貢后的土默特和大明。”
俺達通貢后的土默特和大明
劉承祖對這個解釋有點難以理解“誰是俺達,誰是大明”
“羅剎是俺達,衛拉特是大明。”
戴道子其實覺得自己這個比喻非常貼合。
在這段關系里,占據優勢地位的是衛拉特,他們占領著額爾齊斯河上游沿岸的所有鹽池、草場,牧、農、手工業,盡管衛拉特的精加工能力不行,但他們能一切人所需最基本的物資。
就好像一個落后版本的大明。
而羅剎人在下游建立的據點,除了能生產少量糧食之外沒有任何產能,但是在西北方向的秋明城,能夠給衛拉特轉賣一些來自歐洲的火器與珍貴手工業產品。
就好像蒙古能在互市中販賣馬匹一樣。
大明與蒙古維持互市之前,經歷了長久的戰爭,直到雙方都不愿再打下去,互市就成了妥協的產物;衛拉特和俄國也是如此,巴圖爾琿臺吉在衛拉特的全部威望,幾乎都是靠襲擊、劫掠俄國據點換來的。
戴道子說道“戰爭結束,雙方做了約定,衛拉特準許羅剎人在葉尼塞河、鄂畢河上游建立據點,沙俄則同樣要允許衛拉特屬民在據點周圍放牧。”
“除此之外,羅剎人開放秋明城作為互市地點,衛拉特毛皮、食物,沙俄回饋手工業品、火器。”
劉承祖聽著戴道子的解釋,微微頷首,聽起來,這個協議對衛拉特沒有太多壞處他當然不認為這有啥壞處,因為某種程度上,他弟弟跟準噶爾的約定幾乎就是這個約定的翻版。
他問道“若只是如此,他們應當相安無事才對,怎么如今又要開戰了”
戴道子倆手一攤,道“因為衛拉特還不夠大,哈薩克汗國也在爭奪這個鹽湖,羅剎人這些年沒有閑著,大帥不是說過,羅剎人在向東擴張,在下查閱了準噶爾部的一些文書,又套了部落中羅剎奴隸的話確實如此。”
“他們向南打不過準噶爾,議和后一直在繼續擴張,向東他們已經在漠北更北的地方建立據點,跟喀爾喀人有了聯系;向西他們又跟哈薩克汗國建立聯系,三方都是準噶爾的敵人。”
“而這些年,衛拉特的力量正在變小,先是七年前杜爾伯特部聯合準噶爾,趕走了土爾扈特部,去年又在青海遭受前所未有的大敗。”
戴道子搖搖頭,表情唏噓“若非大帥心善,四萬大軍出征僅回來三千,過兩年衛拉特可能就沒了。”
“不至于吧”